身高,是衡量儿童身体健康的标准之一。只有孩子长得高、长得好,身心健康,为人父母者才会感觉欣慰。然而,在孩子的成长阶段,仍有不少父母易进入误区,或“揠苗助长”,或错过孩子最佳长高时机,使得孩子身高问题成为孩子成长期乃至将来成年后的一大遗憾。
“生长是条单行线,错过就难有后悔药。”为帮助大家进一步普及儿童长高的相关健康知识,记者特邀咱厝市医院儿科主任林利平指导大家走出几个儿童身高问题的误区。
误区一:“迷信”基因忽视儿童长高期
在门诊中,常有家长表示,自己和对象的身高都不矮,不可能生下矮小孩子,肯定是孩子还没到生长期……对此,林利平表示,很多家长认为自己或夫妻双方家族中的人均身高均较高,因此自家孩子的身高肯定也没问题。“虽说遗传对身高的影响作用高达70%,但后天因素也不容忽视。在此提醒家长朋友,应谨防孩子出现一些生长异常情况,比如,营养不良、生长激素缺乏、身体病变等。”
反之,如果父母身高都不理想,也不应该认为自家的孩子将来一定是矮个子,这种观点也不可取。很多成功案例告诉我们,打破身高遗传的束缚其实并没那么难,只要有机会就值得去争取。
误区二:长得矮没关系,青春期自然长高
造成孩子身材矮小有很多因素,体质性发育延迟只是其中的一种。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却有很多家长认为自家孩子晚发育并不要紧,只要“等一等”,孩子最后肯定也能赶上正常。甚至还会列举出自己以前成长期的同学或是身边朋友的小孩的案例来为自己的观点做解释说明。
对此,林利平表示,“一般来说,家长认为孩子晚发育没问题,保持观望态度等待孩子长高,往往会导致孩子错过最佳的治疗期,最终增高无望,徒留遗憾。因此,我们也要提醒家长,身高管理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如果孩子每年身高增长的幅度小于5cm,就要引起注意,建议带孩子要到专业医院检测并查找原因。”
误区三:关注身高,却不了解生长发育规律
与过度自信的家长相反,还有一部分爱子心切的家长则属于过度焦虑型。他们不仅十分关注孩子的身高,而且还常因此而焦虑、担忧,同时也将这份压力传递给了自己的孩子。
“在日常门诊中,家长带孩子就诊,当被问及孩子一年长几厘米时,许多家长都会摇头叹气,要么说不清楚孩子的身高,要么说基本没为孩子做过既往生长记录,甚至还会当着孩子的面说‘太矮了’‘感觉没怎么长高’等消极的话语。”林利平建议,其实,生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充分了解人体生长发育的规律,并给予平常心对待,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引导,并在孩子成长的整个过程做好定期身高监测,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干预治疗。
误区四:孩子长不高,要多吃补品多吃药
“要长高就要多喝补汤,多吃补药”……在闽南,抱持这种观点的家长似乎并不少见。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建议的。林利平表示,盲目进补和用药不仅对孩子身体发育不利,还可能会“催熟”孩子的身体,导致性早熟、身高提前停止生长。“我们认为最理想的‘增高’方案是:让孩子晚上早休息,健康饮食、营养全面,再加上合理的运动,充分发挥遗传优势,定能助孩子长高个,身体倍儿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