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琳
清明吃润饼菜,是刻在闽南人记忆深处的食俗。在不少人的印象里,吃润饼菜必是家人齐聚一堂,你一调羹、我一汤匙地往润饼皮里加自己喜欢的馅料,并趁热迅速卷好开吃。
而说到润饼菜的历史,还应追溯到寒食节。“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为了纪念介子推,下令家家户户在寒食之日禁烟火、吃冷食。后至唐朝,寒食节慢慢融入清明,吃冷食的规定也被废除。但吃润饼菜的寒食遗风,却在闽南保留了下来。
也有传说把润饼菜的发明,归功于明朝兵部尚书蔡复一的夫人。据民间美谈,蔡复一有个贤内助,总能在关键时候助他一臂之力。有一次,蔡复一被刁难,需在四十九天内抄完九大箱文书。他只能奋笔疾书,连停下来吃饭的时间都没有。蔡夫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左思右想下自制了润饼菜,让蔡复一得以边抄文书边吃饭。就这样,蔡复一顺利完成了任务。
作为特色鲜明的传统小吃,润饼菜的做法看似简单,实则讲究。诗句“匀平霜雪白,熨帖火炉红”,就生动写出了做饼的过程。润饼皮的和面、烙制、揭取都有一定技巧,功夫到家,才能做出一张张薄如蝉翼、却韧劲十足的润饼皮。
馅料则一般用新鲜时蔬,比如胡萝卜、高丽菜、花菜、豌豆、春笋,搭配煎蛋、双层肉、炸豆腐、米粉、香菇,以及海蛎煎、鱼丸、虾仁等,十分丰盛。也有人卷芹菜、卷韭菜,寓意勤劳和长久。
胡萝卜的清甜,炒肉丝的咸香,海蛎煎的鲜美,花生末的酥脆,虎缇的食趣,形成了润饼菜层次丰富的口感。不仅如此,润饼菜在口味上也颇具包容性。比如深沪、英林的甜口润饼菜,会在润饼皮上涂麦芽糖。衙口的润饼菜,则包有“闽南贡品”之称的麻粩,吃起来相当惊艳。
一道润饼菜,从备菜到起锅,再到出炉,每一道程序都充满了人间烟火味。而润饼菜之所以让人念念不忘,不仅在于其美味和丰盛,更在于亲手包卷的乐趣,那是别人代劳不了的。
卷润饼菜也很有学问。卷太满容易把润饼皮撑破,卷太少又觉得嚼之不够滋味,只有卷得“刚刚好”,才能吃到最美味的润饼菜。人世间的取舍,或许吃一顿润饼菜就能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