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b版:晚晴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何为“三理”养生?

听听咱厝名老中医怎么说

长寿是全人类共同的梦想。关于长寿的方法无法全面普及,也确实没有哪种方法就能一定保证会让人长寿,不过对于长寿的问题,现在大家有着一个共识,那就是养生。

本期聚焦,我们邀请晋江市医院名老中医郭为汀主任为大家解析什么是“三理”养生说。

养生方法因人而异

“自古以来,我们发现帝王之家都十分热衷于追求长寿,炼丹修仙不一而足。在古时,道家养生更是被世人推崇。虽然世上不乏长寿老人,但长寿方法因人而异,取回的长寿经不见得用在自己身上就合适。”郭为汀表示,养生法因人而异,养错很伤身。

养生一词越来越火,各式各样的方法都有。可是你找到适合自己的养生之法了吗?这里的适合不是说这个方法简单易学,它就适合你。真正的养生之法要与养生之人的体质相合,否则,养生之法反伤身。

郭为汀表示,在养生之前,对相关理念有正确的认知很重要。中医的“三理”养生,反映了不同层次的三种养生观点。

什么是“三理”养生?

那么,什么是“三理”养生?郭为汀介绍——

第一,是生理养生。古人养生,注重四道。一是动养之道,就是适度锻炼,可活动筋骨,疏通气血;二是静养之道,就是适当休息,可减少消耗,怡神健体;三是食养之道,就是均衡营养,可使饮食有节,二便通畅;四是居养之道,就是起居有常,可使精神愉快,情绪安定。

第二,是心理养生。心理养生主要是调摄情志。所谓情志,就是中医所说的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精神因素是人受外在环境各种刺激所引起的反应,既是生理反应,也是心理反应。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疾病,但过于激烈或持久或自身过于敏感,也会导致疾病,如喜伤心、思伤脾、怒伤肝、悲忧伤肺、惊恐伤肾,所以要重视调摄情志。而调摄情志,最重要的是“情贵中和”,“莫大忧愁,莫大哀思”,保持心境平和。内则七情无扰,真气内存,五脏六腑气血调和流通;外则六浮(即风、寒、暑、湿、燥、火)无机可乘,邪不可干,使身体内外调和,从而达到百病不生。这是保健养生的内在因素。

第三,是哲理养生。所谓“哲理”养生,当推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王夫之的“六然”“四看”养生观。所谓“六然”,就是自处超然—超凡脱俗,超然达观;处人蔼然—与人为善,和蔼可亲;无事澄然—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处事断然—当断则断,不优柔寡断;得意淡然—不居功自傲,忘乎所以;失意泰然—不灰心丧气,轻装奋进。所谓“四看”,即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怀;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见识。做到知足不辱,知止不耻,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郭为汀介绍,上述“三理”养生,其效应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增强自身健康、延年益寿,故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妙。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