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b版:健康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下肢发冷莫大意 医生提醒警惕春季病

健康课堂

时至2月,春日天气乍暖还寒,你的衣服穿够了吗?当部分年轻一族仍坚守“要风度不要温度”的穿衣法则时,在医院里,却也有一些人因下肢冷痛不重视,而后悔不已。本期健康课堂,记者邀请了晋江市中医院血管外科负责人林乐发医生,为大家分享相关健康知识。

别让身体“冷”出病

“我们常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这是一条保健防病的谚语,其意思是劝人们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点,对于身体的健康是有好处的。”林乐发坦言,人的体温总是保持相对恒定,一般在37℃左右。保持合理体温,对于人体健康十分重要。

“在日常门诊中,我们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天气一冷,下肢‘冷痛’患者便会增多。比如动脉闭塞、糖尿病足、淋巴系统疾病等,这其实是下肢血管病加速发展的信号。”对此,林乐发解析说,下肢发凉、发冷,这是比较典型的下肢动脉缺血的表现,也就是下肢动脉因某些疾病造成狭窄甚至是闭塞,血液循环不好所致。常伴有下肢麻木、乏力、疼痛,最后可因溃疡、坏疽而需要截肢。因此,下肢冷痛不要大意,要小心动脉问题。

下肢冷痛或是疾病先兆

林乐发介绍,“一般来说,健康人士在气温偏低时,若下肢特别是脚部感到寒冷,是因为人的下肢离心脏最远,局部血流相对缓慢的缘故,属于正常现象。因此,普通人在冬春季节,多注意保暖即可。但若在气温不太低、腿脚保暖很好的情况下仍感下肢寒冷、麻木,甚至夏季也不例外,这往往是某些疾病的先兆,就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是应警惕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这是周围血管的慢性闭塞性病变,主要累及四肢中小动脉,以下肢最多见,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初期多表现为受寒后脚部发冷、麻木、疼痛,走路时小腿酸胀、乏力。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间歇性跛行,患肢发凉、怕冷、麻木、疼痛加剧,夜间为甚,严重者可并发肢端溃疡。

二是应警惕闭塞性动脉硬化。这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性疾患的特殊表现形式,常累及大中动脉,双下肢同时发病,多见于老年人、高血压及高血脂、糖尿病等病人。早期症状为患肢发冷、麻木感及间歇性跛行,继之出现患肢肤色苍白、触觉减退、温度减低、肌肉萎缩、趾甲增厚变形等,晚期可出现坏疽。

三是应警惕肢端动脉痉挛症。它又称“雷诺”病,是一种血管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肢体末端小动脉痉挛性疾病,多发生于女性,发病年龄多在20岁~30岁,一般在寒冷的季节发病,尤其是与冷水接触后发作,夏季症状减轻。表现为四肢末端对称性阵发性发白、紫绀,继而潮红、疼痛,通常因寒冷刺激或情绪激动而诱发或使症状加重。

四是应警惕多发性大动脉炎。该病较为少见,多发于女性,表现为下肢发冷,并伴有下肢酸软、麻木、疼痛,同时有间歇性跛行,检查时可发现从股动脉开始,下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血压测不出或明显降低,上肢血压增高等一系列阳性体征。

五是应警惕甲状腺机能减退症。这是由甲状腺素分泌不足引起的,表现为皮肤苍白而粗糙、四肢发冷、凹陷性水肿,伴有脉率缓慢、心动过缓、全身乏力、食欲减退等一系列代谢功能低下的症状。该病通过测定基础代谢率和实验室检查即可确诊。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