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宇(晋江安海西安小学六年2班)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
山西正月初一要吃饺子,还要用自家的陈醋拌着吃,最重要的是吃饺子时一定要鸣放鞭炮;苏州的人们元旦一早开门要放三炮,被当地人称作“高升三级”。我的家乡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四川,自然我们这里的习俗有所不同。让我记忆犹新的就要数故乡的一抹甜味——糍粑。
“腊二八,打糍粑。”那天,整个村子都热闹极了。只见爸爸将热气腾腾的糯米倒入了特制的石臼中,加入少许的清水。然后,我和爸爸拿起木槌反复捶打,节奏很快。捶打时,爸爸还会用手来调整糯米的位置。我和爸爸相互配合,乡亲们都在一旁有说有笑。就这样,在我和爸爸的不断努力下,糯米逐渐黏糊,变成了四川话中的“糯米团团”……不过,打糍粑是个体力活,我和爸爸渐渐有些劳累,豆大的汗珠从身上滚落,衣服也已湿透,奶奶和妈妈便来替换我们。
她们捶打得可起劲了,“喝呵!喝呵!”她们一边喊着节奏一边捶打。不久,“糯米团团”变成了“糯米糊”。我和爸爸在休息一阵后又接起了班,继续捶打。不知打了多久,“糯米糊”变得十分黏稠。一锤打下去,我感觉好像捶到了一个很有质感的白球。那“球”也是“不负重望”,越打越韧。它的香味也逐渐散开,萦绕在空气之中。虽然我全身酸痛,但想到自己成功完成了打糍粑,心里像裹了蜜一样甜滋滋地。
按照传统,打完糍粑后,大家会一起品尝糍粑。我拿了一块糍粑,裹上一层厚厚的白糖,吃到嘴里,回味无穷。糍粑为什么很受欢迎?我思索了许久才明白,糍粑最大的魅力不是它的味道,而是它饱含的家乡味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糍粑也寓意着将大家“粘”在一起,万众一心!
指导老师 黄静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