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海莲
“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式。”对于闽南人来说,家乡是由一座座红砖厝组成的,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记忆里那抹“闽南红”都是不变的乡愁。红砖古厝人人知,但却鲜少有人知道,在咱们晋江有一个村庄自古以来就以烧制红砖而闻名,它就是安海赤店村。
2022年6月,安海赤店村的闽南红砖瓦传统制作工艺被列入晋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村里,仍有多个手工制作红砖瓦的老匠人在传承着这门传统工艺,其中,79岁的曾华芬是年纪最大的坚守者,至今仍每日守着两口老砖窑,烧制红砖瓦。
建窑制砖近一甲子
赤店村的闽南红砖瓦传统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与工艺价值。相传,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因村庄四周环绕适宜烧制红砖的原料赤埔,赤店先祖便开窑烧砖。因为此地所产的红砖不透水、不易碎,曾被称为“晋南之冠”,其制作的传统红砖古色古香、形式多样,成为现在古建筑等重要文保单位修缮时的上佳材料。
上世纪50年代,因赤店村南部与北部的草洪塘水库与溪边水库动工兴建,库容增大,淹没了原属赤店村的大片农田,赤店村面临少田耕作的困境。政府便鼓励村集体创立村办企业,另谋生路。村民便以此为契机,传承祖辈手艺。1963年,村集体先在村北部开设一处砖瓦窑,后又增设制陶龙窑,使得窑火在赤店村重新燃烧。曾华芬便是在那个时候开始了与砖窑相伴的日子。
“那时候我才20岁出头,学什么都很快,学会了红砖瓦的制作后,我就请人开始建窑烧砖。你看这两口窑,就是那时候建起来的。”眼前这两座大砖窑有近60年的历史,“这两口窑都是9米高,内部4.8米宽、长10.5米,外部有5.8米宽、11.5米长。”说起这两口相伴了近一甲子的老砖窑,曾华芬就像说起多年的老朋友。无论是窑的结构,还是窑的使用,他如数家珍。村里很多窑因为老旧年久失修都废弃了,“现在村里应该还有22口窑在使用,而在使用的窑中这两个窑最早。”为了让窑能够持续使用,曾华芬每十年就要修一次窑。他常常爬进窑里去清窑灰,每天都要查看窑的情况。30年前,他索性在窑旁盖了一间房子,直接住到了窑对面,每天守着这两口窑。
“其实我不用住这里的,窑有工人守着,但是我就是不放心,一定要守着。”曾华芬说,这两口窑都是双通窑,也就是每个窑都有两个烧火口,烧制红砖瓦的时候,每个烧火口24小时都要有人把守。“现在有六个人,每个人6个小时,一个口三个人不间断地轮流看火。”虽然如此,曾华芬还是坚持要自己守着窑,30年来他就睡在窑的对面,哪怕有工人轮流守着,他自己半夜也还是要起来看看。
传统工艺 每一步都不能马虎
守窑,不过是曾华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自从开始制作红砖瓦,练土、制坯、装窑、烧窑、出窑都是他的日常。
“闽南红砖瓦烧制技艺的生产工序包括练土、制坯、阴干、装窑、烧窑、出窑等,每一个步骤都很有讲究,马虎不得。”曾华芬说,过去练土是将粗糙的原料土进行沉淀过滤,再经人力踩踏加工,使其成为黏密细腻的泥料,因为是人力踩踏,一般要花上一天一夜的时间。“如今,这一步骤已可通过半机械化来完成,轻松多了。”
练土后便是制坯、阴干。根据各窑口烧制工艺特色,以木框模型,印制出各种规格和纹饰的砖坯。然后经一段时间风吹日晒,坯砖收水晾干后,特别对釉面砖坯进行釉面再加工,并将之移放坯椅,堆垛叠放整齐,刮去表面釉土,待其稍干后,压实、拍平、压光后,移下坯椅堆码,等待风干。“砖瓦坯讲究阴凉通风、自然慢干,一般需要花费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风干后,紧接着便是装窑。“‘七分装,三分烧’,装窑是技术性最强的步骤,装窑不牢就会败窑,损失巨大。”曾华芬说,他的这两口砖窑是砖、瓦坯混烧,一个窑中瓦片、墙砖、地板砖各类产品都有,因此,装窑时要根据窑的结构特点及坯料特性进行。“砖瓦有大有小有厚有薄,不同的产品入窑的时间不同,放的位置也不同。就算是同一种产品,入窑也有讲究,比如干一点的坯要放下面,湿一点的要放上面。”说起装窑的门道,曾华芬便停不下来。
装窑完成后,也就来到了最重要的烧窑工序,这可以说是制作砖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烧窑要经历30多天。这其中要人工24小时不间断烧窑,注意各阶段的控温、投料,有较高技术要求。”曾华芬说,这个过程先要用小火烧9~10天,再用中火烧9~10天,最后用大火攻烧15天左右。工人要时时注意从窑门上的观察孔向窑内观望,监视火力的大小。如果火力不够,窑温过低,砖就无法烧透;如果火力太猛,空气对流太剧烈,窑内的火苗会被气流卷起,这样会导致砖烧得过火,出窑后会变形,严重时叠好的砖坯甚至会被强烈的气流推倒,造成败窑。
“你看,现在烧的这一窑是农历十月十七日开始点火烧窑的,烧了20多天。等到停火封窑,砖瓦还需在窑内冷却近半个月才可出窑。”曾华芬说,现在天气冷,冷却要花上15天,夏天冷却的时候则要20天左右,因此,烧制一窑红砖瓦往往需要花费2个多月的时间。
供不应求 产品远销海内外
说话间,曾华芬接到电话,对方询问这一窑还要多久,要提前预订。“我现在生产的红砖主要是釉甓砖、釉面砖、六角砖、尺仔砖、斗底砖(尺二砖)、大瓦、瓦筒、平瓦、掩木滴水砖、垂珠(筒头花头)、印花砖、预制花格砖等,用于红砖建筑不同的部位。因为生产的比较全面,来预定的人很多。”
这些年,曾华芬的红砖瓦不仅卖到了中国各地,还卖到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20年前,我要到处跑去推销,现在都是客户打电话来订,供不应求。”曾华芬笑着说,很多人问他生意这么好,一定有很多人跟着做吧?“其实没有,做这个太辛苦了,你看夏天,是很艰难的,除了害怕台风天,砖坯干不了,还要在1000℃的情况下不间断地连续看火24小时。”“现在烧的这一窑里有花片25万片,还有其他的砖,如果是纯花片可以烧到36万片。”曾华芬说,一口窑一年最多能烧到4次,碰到闰月,有可能多烧一窑,因此他的两口窑一年能出产8次。“这样一窑出来的纯利润也只有两三万元,这还不算我自己和儿子的工钱。”曾华芬说,利润少,又辛苦,这其中的艰难很少有人能体会。
如今,已是高龄的曾华芬把手艺传承给了儿子,十多年前,儿子开始帮忙打理窑内窑外的活,但他仍然放不下这辛苦活,“有活干,就有盼头。”这些日子降温了,他穿着拖鞋守着位于安海赤店村西康路54号的两口老砖窑,熟练地往烧火口添柴加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