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b版:要闻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草根慈善 星火燎原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走进晋江近400个村社,喜看四季常开的慈善小花,探寻遍及村野乡间的慈善根脉与社会基因,激赏之余,或许能助您溯源这座“爱心城市”的原始肌理与精神内核——

本报记者 钱健铭 许春 赖自煌 苏明明 林伊婷 周雨莲

临近岁末,寒潮接连来袭,晋江却是暖意融融。

近日,又到每个月老年人福利金发放的日子。88岁的老人唐龙波拿着特制的“领银证”,来到晋江磁灶下灶村“领银点”。签字、盖章,唐龙波随即领到了250元的敬老爱心款。

27年前,下灶村原党总支书记吴海水简办父亲丧事,用省下的3万多元创建了下灶村老年人福利基金会。自此,每个月,村里年满60周岁及以上的老人都能领到一笔基金会发放的敬老金。这笔爱心款,已从最初的几十元“涨”到了现在的一两百元。

月月皆可领,老人都有份,27年从不间断,下灶村这份凡人善举,正是晋江草根慈善的一个侧影。

点滴小善汇成慈善大爱,聚成守望相助、亲切友爱的城市暖流,融入晋江爱拼敢赢、乐善好施的精神谱系,也铺就推进社会治理、助力共同富裕的坚定基石。

人人为善:

慈善之都的滋养土壤何以如此肥沃

如果说爱拼敢赢铸就了晋江“福建县域经济领头羊”的奋发精神,那么“人人为善”则形成了晋江这座爱心城市的宜人温度。

在晋江,爱心善意随处可见、鲜明可感、亲切可闻。

12月1日,西园街道官前社区一派喜气。鲜花、拱门、红绸,在村民柯贤通家里,一场简单而充满爱意的婚礼正在举办。仪式结束后,柯家人敲开村中30多户五保户的家门,为每户送上1000元的爱心“喜钱”和一份米油。同一时间,在社区柯厝老年协会,470名老人也都领到了每人1000元的敬老金。

这一笔笔暖人的爱心款,是柯贤通和妻子柯秋婉捐出的。除了向困难群体、老年人传递关爱外,借着儿子成婚的喜庆日子,夫妻俩还捐出50万元用于支持教育事业。

在官前社区,柯贤通、柯秋婉夫妻俩的善举并非个例。今年3月,社区乡贤吕建成将儿子、儿媳婚宴取消后省下的20万元捐出做公益;今年4月,社区干部吕文风取消儿子十六岁生日宴,捐出20万元做慈善……居民热心公益的善举已蔚然成风。

近年来,随着移风易俗工作的深入推进,厚养薄丧、喜事新办、遵德守时等新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再加上疫情防控期间不宜聚集,“不重面子重里子,不讲排场讲慈善”已成为晋江新风尚。

老人做寿、婚丧嫁娶、孩子周岁……大家纷纷捐出简办婚宴、寿宴、成人宴省下来的钱,投入到家乡教育、助老、济困、建设等慈善事业中。(下转2版)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