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挺担忧的,主要是担心家里的孩子,他们抵抗力较弱,风险好像更大。”随着疫情政策优化调整带来的改变,不少宝妈出现了焦虑的情绪。如何调整好心态应对当下的生活?就此,本报记者采访了晋江市平山中学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陈红礼,给家长们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一起来看看。
正确看待焦虑
陈红礼说道,随着疫情政策的优化调整,大家对新冠病毒的担心和害怕并没有因此而降低,反而有一部分人出现了焦虑的状态,从周围的人积极囤积各种药物的现象可见一斑。在聊天过程中,有人透露出自己的心声:“万一自己或家人被感染了怎么办?”尤其是家里有孩子的妈妈更显焦虑。
“其实,部分人出现这样的焦虑情绪是正常的。在过去的三年里,疫情调控政策不断变化,大家积极抗疫,随时根据身边的疫情状况做出生活方式的调整,安全感和稳定性都不足,内心仍处于慢性的应激状态。如今,不少人对新冠病毒的固有印象还没有更新,对疫情暴发初期的严重症状心有余悸,再加上扑面而来的大量网络信息,一时大家可能会感到迷茫、不知所措,甚至焦虑。”陈红礼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大家重新适应和调整心态,才能找到新的生活方式。
合理安置焦虑
那么,面对当下的变化,家长该如何合理安置焦虑的情绪呢?一起来看看陈红礼给出的四点建议。
第一,做到科学防疫,理性对待,避免过度刷屏。戴口罩,保持必要的社交距离,不聚集,相信科学,重新看待新冠病毒,尽可能从权威渠道获取必要的信息。同时,适当控制信息的“摄入”,过度的“信息摄入”可能会让大家感到更加迷茫和无所适从。
第二,接纳自己的焦虑情绪。当脑海中出现一个让自己害怕的想法时,注意力就集中在这个危险的想法上,甚至“脑补”它最坏的情况,从而显得无所适从、惊慌失措。比如,当看到谁因感染新冠病毒而出现严重后果时,便会想假如自己和家人被感染了怎么办?其实,适当的焦虑某种程度上是在保护我们,它不断提醒大家怎么做才能远离危险,与它和平共处才能更加从容应对。
第三,适当表达,尝试分享,学会倾诉。比如,将自己的困惑、疑问表达出来,跟身边的人保持沟通,适当表达自己的焦虑。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发现,原来大家的感受都差不多,自己也很正常,还可以获得更多的有益能量,比如家人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第四,尝试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面对焦虑,动起来是个好主意,运动能分泌让人感到快乐的多巴胺。有氧运动具有抗抑郁和焦虑的作用,同时也对缓解压力有极大的好处,给自己制定运动打卡计划,保持每天好心情。此外,还可以听听自己喜欢的音乐,做自己拿手的菜,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正在做的事情,享受这个过程。
陈红礼补充道,建议大家用心做当下该做的事情,保持规律的作息、健康的饮食、适当的锻炼等,给自己多一点正面的暗示,积极应对当下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