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蔡红亮) 四年一度的世界杯疯狂来袭,而属于本报小记者的文化艺术盛宴也已到来——即日起,主题为“奋进新征程 少年勇争先”的第九届晋江经济报小记者文化艺术节正式启动,精彩活动即将逐一呈现,小记者们嗨起来吧!
今年是“晋江经验”提出二十周年,也是晋江撤县设市三十周年,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激发青少年学生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热情,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展示小记者的风采,本报联合晋江市教育局举办第九届晋江经济报小记者文化艺术节。
小记者现场作文比赛
展示写作才华的大舞台
作为晋江经济报小记者的一项传统金牌赛事,晋江市小记者现场作文比赛已成功举办多届,为小记者提供了一个展示写作才华的大舞台,从中也挖掘出了一批写作新苗,广受学校、老师、家长的关注和好评。
本届小记者文化艺术节,当然不能缺少现场作文比赛这种“主角”。据悉,小记者现场作文比赛将于12月10日(星期六)在晋江市第六实验小学、安海中心小学、金井毓英中心小学三个赛区同时进行。比赛设小学中年级组(三、四年级)、小学高年级组(五、六年级)、中学组。参赛对象包括参加2021年第一至第四季,以及2022年第一、第二季小记者同题作文比赛获得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者,这一部分小记者获得直接参赛资格。另外一种渠道为学校推荐,由各设站学校按在册小记者实有人数的10%选送。
比赛当天,主办单位现场公布作文题目(不同组别题目不同),选手在90分钟内,独立完成写作。小学中年级组不少于500字,小学高年级组不少于600字,中学组不少于700字。届时,主办单位将邀请专家评委,分组别按一定比例,评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其中,一、二、三等奖由晋江经济报社、晋江市教育局联合颁发证书(获奖证书上注明指导老师),优秀奖由报社单独发给鼓励证书。
小记者创意涂鸦
用画笔“表白”晋江
今年对于晋江来说,是很特别的一年,值得通过很多方式去记录这份美好。本届小记者文化艺术节就特别设置了小记者创意涂鸦比赛,邀请晋江经济报小学阶段在册小记者拿起画笔,创意涂鸦,“表白”大美晋江,朝着美好未来前进。
据悉,小记者创意涂鸦大赛分预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均由主办单位统一提供外观底图。比赛以“爱晋江,向未来”为主题,预赛要求小记者通过微信公众号“晋江少年说”相关推文自行下载底图(统一为A4规格黑白稿),填色涂鸦,并补充创作完成作品。届时,从预赛提交作品中选出50件优秀作品晋级决赛,决赛要求现场限时完成创作。
需要注意的是,预赛时,每名参赛者只能报送一件作品参赛,所有参赛者需在作品背面注明本人的姓名、年级班级、指导老师、联系方式等。作品统一于12月8日前,送至晋江报业大厦18楼小记者教育部。
值得期待的还有,晋江经济报小记者总团成立已经11年,是我省影响力最广泛的小记者团体之一。小记者的存在为晋江很多学生的校园生活创造了精彩。为进一步发挥小记者站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讲好晋江故事、传播晋江好声音等方面的作用,本届小记者文化节还将开展小记者总团三个“十佳”评选表彰,拟评选、表彰2021—2022年度晋江经济报十佳小记者站(10个)、十佳辅导老师(10名)及提名奖(10名)、十佳小记者(10名)及提名奖(10名)。
相关新闻
创意涂鸦比赛要注意什么?漫画家来支招
今日起,第九届晋江经济报小记者文化艺术节启动。其中,一项深受小记者欢迎的比赛“回归”,那就是创意涂鸦比赛。
与往届采用现场涂鸦的参赛方式不同,本届为了鼓励更多小记者参与其中,有充足的创作时间,特设预赛和决赛两个阶段。预赛底图主体为晋江市第二体育中心。晋江市第二体育中心场馆是福建省最大的室内体育馆,是以体育比赛、群众健身为核心,集演艺、商业、展览、住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体育城市综合体”。体育馆、游泳馆,宛如水中的卵石,与复杂丰富的多层次绿地形态相结合,纯净自然、洁白剔透,立意为“碧海寻珠”。优美的线条和造型为小记者提供更多的创作想象空间。
福建省美术家协会漫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漫画研究会执行会长杨银平表示,此次小记者艺术节设置涂鸦比赛,把艺术创作的难度降低,更有亲和力和艺术感召力,更加符合这种美育的理念。他鼓励小记者积极参与本次活动。
同时,他为小记者提了一些建议。在色彩方面,他认为小记者要大胆地想象,涂鸦后再去实地观察,“看看自己画的色彩和真实的晋江二体哪个更好看”。另外,小记者可以多了解一些今年的流行色并融入画中,“流行色非常有意义,它是全世界多种职业的专家来确立的,小记者可以考虑采用这些色彩”。在造型创作方面,他希望小记者紧扣“爱晋江,向未来”这个主题,在画里添加一些人物和物品,比如新时代中与人们生活、健身、休闲有关的科技产物或故事,也可以画与展望未来相关的事物等。
杨银平也对参赛的小记者提出期许:“希望小记者首先能够以体验第一、比赛第二的心态来参加比赛,这样能收获到更多审美体验、艺术锻炼、成长经验和活动乐趣。”本报记者 欧阳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