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向阳
陈三桥依旧绿水泛清波,古官道从桥的这头一直往南延伸,经朝天门、泉山门,过崇德门,一路蜿蜒,通往厦门。
小时候,每逢过大年,除夕夜时,奶奶总是一边清洗伤残的脚上的伤口,一边唠叨着往事,并告诫我们:人穷志不短!从她的话语中,我们得知,当年,因为穷,为了生活,我爷爷就是经这条路,前往厦门打工的。奶奶说,那时候爷爷是一个帅小伙子,而且很有上进心,工作踏实认真,很得头家器重。当年奶奶家在厦门中山路,她有着高挑的身材、俊俏的脸蛋,穿着旗袍,窈窕多姿,是一个迷人的城市姑娘。奶奶说,她年轻时,能把素雅的旗袍穿出别样的风韵。旗袍在亭亭玉立的奶奶身上散发着优雅的气质,当年的她,算得上是中山路上百里挑一的美人。奶奶没有说起她和爷爷是怎样走到一起的。我们只是隐约得知,兵荒马乱的年代,奶奶穿着旗袍,跟着爷爷一路从厦门回到泉州。为了爷爷,奶奶放弃了优渥的城市生活,来到泉州乡下,可以想象他俩当年有多恩爱。
可惜好景不长。我父亲6岁那年,三叔刚刚出生,爷爷得了不治之症,撒手人寰,丢下奶奶母子四人。奶奶哭得肝肠寸断,数度晕倒,而父亲三兄弟都还是啥都不懂的孩子。因为家里太穷,为了安葬爷爷,在族亲的劝说下,奶奶只好含泪把一部分祖厝卖给族亲,用于处理爷爷的身后事。
爷爷在世时,奶奶是被爷爷捧在手心里的,辛苦的农活基本上没做过。从厦门来的城市小姐嫁到泉州乡村,奶奶依旧保持着城市的一些生活习惯,在村里经常穿着旗袍。爷爷过世后,村里有了闲言碎语,说奶奶肯定吃不了生活的苦,肯定守不了寡,很快就会改嫁。你们看,她平常穿着旗袍,啥都不会,怎么下田干农活?她懂得做农活吗?
奶奶说,为守住爷爷的血脉,抚养三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再苦再累她都要坚持住。她把对爷爷的思念深深地埋在心底,用娇弱的肩膀,挑起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奶奶把她喜欢穿的旗袍收起来,开始学着下田播种、收割。没有细肥,她白天上山砍柴火,傍晚提前整理好柴火,第二天凌晨,一跛一拐挑着柴火往5公里外的泉州市区赶。月光照着奶奶负重的身影,陪着她在清晨时分赶到市区,向城里人换粪便,再挑回家给庄稼施肥。慢慢地,奶奶学会了所有的农活,她细嫩的小手慢慢生满老茧。后来,奶奶的脚残疾了,就是因为在做农田时受伤,没钱医治,又要长年累月做农活导致溃烂。那些苦难的岁月里,因为家里没有顶梁柱,奶奶在村里经常受气,就算父亲他们三兄弟在村里和人发生口角,明明是别人不对,但村邻上门讨说法时,奶奶都要当着别人的面鞭打父亲他们三兄弟,并低声下气赔着笑脸。等村邻走后,母子四人便抱头痛哭。即便受欺负,善良的奶奶仍教育父亲三兄弟要与人为善,树立做人的标准。
所有的艰难,一切的苦难,奶奶都挺过来了。慢慢地,村里人对奶奶的看法也开始转变。而奶奶也因为她的善良与坚持,赢得村里人的尊重,慢慢树起威信,获得敬重。
时间过得飞快,奶奶从十指尖尖的大家闺秀,到成为农妇,当上了奶奶,儿孙满堂。本该苦尽甘来,享受天伦之乐的奶奶,由于当年脚受伤没得到及时医治,1988年因疼痛难忍,被诊断为骨癌,医治无效,不幸离世。
穿旗袍的奶奶,如果她还活着,今年也有107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