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b版:理财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投保便捷 选择多样 乱象频出

谨防互联网保险销售“套路”

搭乘线上销售的快车,保险已越来越普及,互联网保险更是依托投保便捷、选择更多等优势,获得了不少晋江消费者的认可。市民王先生便是其中之一。

“最近想为孩子买份医疗险,找了一圈发现有不少线上销售的同类型产品,着实挑花了眼。”市民王先生说,“其中,依托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平台销售的保险最多,品类多、产品全,投保很方便。”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已成趋势,互联网保险更是呈现螺旋式增长的发展。对于消费者来说,互联网保险的普及不仅能进一步唤起人们的保险意识,发挥保险保障功能,也能带来更多性价比高的产品,供消费者选择。但业内人士也提醒,仍需谨防互联网保险领域的销售套路,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现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对于互联网保险业务,银保监会去年就已作出了重新定义,其指的是保险机构依托互联网订立保险合同、提供保险服务的保险经营活动。同时满足保险机构通过互联网和自助终端设备销售保险产品或提供保险经纪服务、消费者能够通过保险机构自营网络平台的销售页面独立了解产品信息、消费者能够自主完成投保行为三个条件,即为互联网保险业务。

互联网时代,流量是最大的利器,在各大平台“狂推”互联网保险的背景下,让不少人的保险意识有所提升,也渐渐对互联网保险有了基础的认识。

在业内人士看来,互联网保险呈现爆发性的增长,主要有几点原因:其一是投保便捷,仅需如实填写资料,符合条件即可投保,投保体验感极佳;其二是产品选择多样,不要货比三家,在“保险超市”平台上,就能选择满足自身需求的产品,保险“小白”也能轻松读懂;其三是产品性价比较高,不少互联网保险产品的价格会相对较低,这也使得对价格较为敏感的消费者成为购买互联网保险的“常客”。

尽管互联网保险增长迅猛,但传统渠道依然不可撼动。

“互联网保险出现较晚,但是势头很猛。”晋江某寿险公司工作人员刘先生告诉记者,“目前互联网保险渗透率稳中有升,但如果要说成为主流,依然为时尚早。”刘先生说,由于互联网保险产品打破了投保的地域限制,投保方式也极为便利,一些性价比较高的产品常常成为爆款,从而引发较大的关注度,但传统渠道依然是主流。目前,不少大型保险公司也已加强线上销售和宣传途径。

趋势▲渐受晋江消费者欢迎

多年的持续发展,让互联网保险有了一批“拥趸”。

打开手机,挑选产品,即可完成购买……互联网保险快速发展之下,消费者投保已愈发便利。“上个月临近开学,刚为孩子续保了一份重疾险。自孩子出生后,我们每年都为他购买保险,而第一份保单就是从互联网渠道购买的。”家住罗山街道华泰小区的于女士说,“当时也是货比三家,不仅向几家大型保险公司的销售人员咨询,也从网上平台了解各种产品,最终选择了某保险公司在第三方平台代销的一款重疾险。”

于女士坦言,“有了孩子后,各项开销都很大,还是希望能省则省。对比下来,互联网保险能以更低的价格实现相同的保险,还是比较划算的。”

像于女士一样,通过自己多方比价,选择一款满足需求的互联网保险产品的晋江消费者并不在少数。“价格合适、投保便捷、选择多样,就连理赔服务如今也十分便利。”上述王先生说,“目前不少互联网保险产品都已实现线上理赔服务,提交资料即可由理赔人员进行审核,线上即可实现理赔。”

由于互联网保险经营突破了地域限制,消费者经常居住地和保险机构所在地不一致的现象非常普遍,对消费者权益保护带来了难度。对此,《办法》特别规定,对互联网保险业务的投诉或举报,由投诉人或举报人经常居住地的银保监局依据相关规定进行处理。这对消费者维权进一步提供了便利。

规避▲注意互联网保险“套路”

在互联网保险发展迅猛的背景下,各种保险乱象也层出不穷,消费者更应当谨防互联网保险销售中的“套路”。

通过朋友圈、公众号、微信群、微博、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参与互联网保险营销宣传,是保险从业人员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但部分保险机构从业人员以某产品即将“停售”、涨价等为噱头,对人们形成销售误导,常常引起保险纠纷。部分保险机构或保险营销员为片面追求关注度和销售量,会推出所谓的“爆款”产品,存在宣传内容不规范、网页所载格式条款的内容不一致或显示不全、保险机构相关信息披露不完整不充分,缺少风险提示,免责免赔付条款存在歧义和误导等问题,损害消费者利益。

除了正规在售的互联网保险产品,还有一些不法分子或保险代理人可能利用互联网平台虚构保险产品或保险项目,或承诺高额回报引诱消费者出资,或冒用保险机构名义伪造保单。

提醒

认清正规渠道购买产品

目前,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的机构必须是经中国银保监会批准的持牌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消费者在购买时可通过中国银保监会官网查询相关保险机构是否具有经营资质。

互联网保险产品种类繁多,有的为片面追求关注度和销售量,存在宣传内容不规范等问题。消费者在购买互联网保险时,不能将“吸睛”“高息”的保险产品宣传材料视同保险合同,应认真评估自身保险需求,仔细阅读拟购买保险产品的合同条款,了解保险责任、责任免除、保险利益等重要内容,从而选择符合自身保险保障规划和实际需求的保险产品。

互联网保险采用电子化方式进行信息传递,减少了消费者与业务人员之间的面对面接触,投保流程高度自助化。电子签名具有确认投保意愿的法律意义,应像对待手签姓名一样慎重。因此,消费者一定要确认保险产品符合自身需求、确需购买后再履行投保程序,关注勾选项目,切勿盲目操作,防止在不清楚、不理解相关内容的情况下购买保险产品。

消费者还需注意保护个人重要信息,切勿对弹出的广告推广页面进行随意点击授权,切勿在陌生及非正规的链接下输入身份证明、银行卡等个人敏感信息,不要轻易向他人发送移动支付二维码、手机验证码,时刻提高信息安全意识,保护个人隐私不外泄。同时建议保险消费者评估自身保险需求,选择购买符合自身保险保障规划和实际需求的保险产品。

万一出现保险纠纷或争议,消费者应选择正规渠道维权。可通过保险机构在线客服、客服热线或亲访保险机构等方式协商解决,也可以向监管部门投诉,依法合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