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欧阳霆 通讯员 陈连火 庄诗音 苏小丽) 近日,晋江磁灶大埔中心小学36名小记者前往“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系列遗产点——晋江磁灶窑系金交椅山古窑址开展主题研学活动。
在讲解员黄老师的带领下,小记者们开始参观展厅。展厅里,磁灶窑陶瓷展品品种繁多,器形多样。小记者了解到,从金交椅山出土了数百件可修复的陶瓷器,以执壶、军持、罐、瓶、盏等日常生活用品为主。小记者们还前往窑址实地参观,亲近世界遗产,领略陶瓷之美,大伙儿沉浸其中,一边认真听讲,一遍细致地做好笔记。
参观完窑址,小记者们来到世遗磁灶设计实践基地分别参加陶艺美学及创意印粿两门研学课程。活动中,老师傅先讲解了陶艺的有关知识,接着便带领小记者们学习制作。老师傅精湛的拉坯技艺示范,让小记者们个个跃跃欲试。在老师傅的悉心指导下,小记者们纷纷完成了自己的作品,近距离领略了磁灶窑工艺的魅力。
镜头转向创意印粿小分队。在闽南地区,粿作为家喻户晓的小食,有着美好的象征意义。小记者们学着老师的样子,先将粉做个窝,再把馅儿装进去,慢慢把口收紧了,再把做好的粿放入模具中,用手轻轻按压,粿便制作完成了。上锅蒸好后,小记者们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果实,心中满是欢喜。
此次研学活动,小记者们感受到了文化之美、历史之美、艺术之美,深切体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增强了对文物和世界遗产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小记者感言
活动中,我的脑海里不禁浮现出窑工们在制坯成型、上釉装饰的繁忙景象。这一次的研学活动,让我对磁灶窑址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为自己是一名磁灶人而感到骄傲。
吴嫣然(四年1班)
这一次研学活动,我不仅收获了满满的知识,体会了做泥塑的乐趣,也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蔡煜森(四年1班)
这次研学之旅,我受益匪浅, 不仅增长了见识,也锻炼了动手、动脑能力。
吴铭恩(四年2班)
在金交椅山古窑址,我看到了历史久远的瓷器,还动手做了我们这里的特产——粿,既饱了眼福,又饱了口福,满载而归。吴金锴(五年1班)
这次研学活动,我们领略到了金交椅山古窑址的风采,了解了陶瓷文化。我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以及他们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徐子曦(五年2班)
通过这次活动,我了解了很多的陶瓷文化,从中感受到了陶艺师傅的不易及拼搏精神。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知识,将陶瓷文化发扬光大!黄佳峻(五年2班)
这次活动,我学到了很多有关陶瓷的知识,了解到陶瓷在生活中的用途很广,也感受到了制作陶器的不容易,需要很多道工序。
吴雅霖(六年1班)
通过这次丰富多彩的活动,我对陶瓷工艺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不仅增长了见识,还增强了动手能力。
章新炜(六年2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