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b版:晋江少年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说咱闽南话⑩

如何在闽南成为美食家?

姜母鸭、土笋冻、蚵仔煎、菜粿、炸醋肉……闽南地区有很多特色食物。这些美食在给予我们巨大幸福感和满足感的同时,也养出了闽南人品鉴食物的嘴。而闽南人亦通过自己情感充沛的语音语调和丰富生动的方言词汇,赋予了食物别样的魅力。

闽南话中有不少形容食物味道或口感的词语。要想在闽南成为美食家,可得懂一些闽南人品评菜肴的地道说法。我们先来学习一些“有味道”的词。像“酸”“甜”“苦”“辣”“咸”“臭”这几种味道,闽南语用字与普通话一致,只是读音不一样。

闽南人把香味称作“芳”,它可以用来形容食物闻起来的味道好;味道淡了在闽南话中叫作“公式”;食物淡而无味,过于清淡,则叫作“无咸无公式”;馊味叫“臭酸”,指食物变质、腐败而发出的味道;腥味则叫作“臭臊”;食物因火候过猛或烧的时间过长等原因变糊、变焦,并且有焦味,叫作“臭焦”。

描述食物口感的词语也很多。形容食物柔软有韧性,闽南话中叫作“韧”。食物不易嚼烂,像嚼布的感觉,我们称为“布”。柔嫩、细嫩的蔬菜、肉等食物,闽南人会说它“幼”。

滋味万千,生活的烟火常在,是时候让我们找回丰富的味觉了!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