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b版:理财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再掀金融知识普及热潮

年度理财盛宴圆满收官

日前,由中国人民银行晋江市支行、泉州银保监分局晋江监管组、晋江市银行业协会、晋江经济报社联合主办的2022第十二届中国品牌之都(晋江)金融理财节在晋江宝龙广场圆满收官。

近10天的时间里,组委会携手各大银行、保险、证券等主流金融机构走基层、做展览、送服务,并通过线上金融微展览的形式,全方位进行金融知识的普及,打造了一场极具参与感和体验感的年度金融盛事。

讲知识送服务 主流金融机构齐聚

举办至第十二届的金融理财节,早已成为本土备受关注的理财盛事,受到了金融机构和广大消费者的认可。近日,晋江金融理财节再次成为不少市民关注的焦点。

在晋江万达广场金融服务走基层的活动现场,记者看到,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等多类型的十余家金融机构率先亮相,中国建设银行晋江分行、中国工商银行晋江分行、中国银行晋江分行、中国农业银行晋江支行、晋江农商银行、兴业银行晋江支行、华夏银行晋江支行、厦门国际银行晋江支行、中国人寿晋江支公司、平安人寿泉州中心支公司、太平洋寿险晋江中心支公司、太平洋财险晋江中心支公司、中华保险晋江支公司、中金财富晋江营业部等金融机构作为本届活动的协办单位,纷纷派出工作人员来到现场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积极向市民宣传金融知识,引导社会公众合理理财,增强消费者的金融风险防范意识。

“金融理财节举办到第十二届,得到了市民的广泛关注,也是我们每年必到的一次集体宣传活动。”不少金融机构负责人表示,“作为一个与市民良性互动的平台,不仅能为市民讲解当前最新的金融知识,也能让金融机构更好地了解市民的需求,更好地为市民提供金融服务。”

据了解,此次宣传内容多样,除了向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普及日常生产生活所需的金融知识外,还针对非法吸存揽储、养老领域金融诈骗、电信诈骗、非法代理维权等侵害消费者权益和危害金融稳定安全的行为开展风险提示。

学金融玩游戏 市民互动收获满满

“看,这边有表演,我们去看看……”8日晚,伴随着金融服务走基层宝龙专场活动精彩节目的陆续上演,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围观”,纷纷参与到这场金融理财盛宴中,市民王女士便是其中之一。

“之前就通过报纸和微信渠道知道金融理财节,没想到还赶上趟了,正好带着孩子来感受感受。”王女士说,“我们日常会碰到各种金融相关的问题,到这里都能解决,很方便。”

此次活动,不少金融机构将老年人作为重点宣传对象,这让家住桂华苑的蔡阿姨颇有感触。“现在的金融诈骗套路太多了,一不小心就会上当受骗,尤其是老年人,金融知识比较欠缺,常常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蔡阿姨说,“有这么多专业人士的提醒,我们或多或少都能学习到一些相关知识,对我们很有帮助。”

此次活动,除了金融机构积极进行金融知识普及之外,现场各种精彩节目也让观众大呼过瘾。“现场氛围很轻松,带着孩子看节目,回答问题拿奖品,收获满满。”王女士说道。“金融在很多人看来比较难懂,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可以让大家更好地接受,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继续举办下去。”

线上线下联动 再掀全城理财热潮

伴随金融服务走基层宝龙专场的落幕,意味着本届金融理财节圆满收官。在近10天的集中宣传中,组委会携手晋江主流金融机构持续开展金融知识普及宣传活动,通过走基层送服务的形式,让更多人了解金融、懂得金融。

当然,延续往年精彩的同时,本届金融理财节还通过多角度、多形式的创新,打造了一届颇具亮点的理财盛宴。

口碑大奖相继出炉。举办至第十二届的金融理财节,吸引了众多金融机构的踊跃参与,他们的持续付出使得金融理财节规模越做越大,影响力也与日俱增。在此过程中,也涌现出了不少值得推广、亮点十足的金融产品。基于此,组委会根据多重因素综合考评,推选出普惠金融创新产品、乡村振兴明星产品和普惠金融优秀服务团队,于启动仪式正式公布,14家金融机构分获嘉奖。

互动性更佳。除了线下持续开展金融服务走基层活动之外,本届金融理财节以“线上+线下”的宣传方式助力本届盛事。推出金融理财节特刊、“掌上金融知识问答 全民有奖大冲关”线上学习平台、“理财课堂”等多个宣传渠道,进一步扩大金融知识普及的覆盖面。以线上学习平台为例,在短短7天时间内,近10万人次涌入学习平台,学金融、答问题、抢红包,掀起一波“学金融”的热潮。

尽管本届金融理财节已经落幕,但金融知识普及的步伐仍不会停止。未来,本报仍将持续开辟“理财课堂”栏目,传递金融知识,与广大市民积极互动,介绍更多的金融防诈知识和金融服务,传递正确的理财观念。

理财课堂

这份老年金融防诈指南请收好

每一届金融理财节,对于广大市民来说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也是答疑解惑的好时机。本届金融理财节,本报开辟《理财课堂》栏目,不定时分享金融知识,发布最新金融防诈提醒。本期,我们关注老年人防诈的那些事。

近年来,老年群体的理财意识和需求日渐提升,但由于老年人群体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弱,获取信息渠道单一且分辨能力不足,一些不法分子便“盯上”了老年人群体。

伪装冒充型诈骗

这类诈骗中,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防范意识薄弱、年龄大记忆力差、权益保护能力不足等弱点进行诈骗。

冒充亲友诈骗。不法分子利用非法手段获取老年人信息后,伪装成老年人的亲友,以借款、救急等理由发送短信或微信,要求老年人向其转账汇款。

冒充公检法诈骗。不法分子冒充司法机关工作人员,伪造“红头文件”,通过打电话或发短信给老年人,告知其涉嫌重大案件(如贩毒、洗钱和非法集资等),诱导老年人把名下财产全部转到冒充的“公安机关安全监管”账户,从而诈骗得手。

冒充中奖诈骗。不法分子以热播电视节目组的名义向老年人发送短信或拨打电话,称对方已被抽选为节目幸运观众,以获得奖金需交手续费、保证金等为由实施诈骗。

遇到这类诈骗时,老年人需保护好个人隐私信息,如遇陌生人谈论金钱问题需谨慎,注意辨别真伪。若收到这类信息,一定要和家人多商量,有疑惑可向附近公安机关咨询,做到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

投资理财类骗局

在不少投资理财类骗局中,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信息闭塞的弱点骗取信任,随后以高利息、高回报、低风险为诱饵让老年人投资。

“以房养老”陷阱。不法分子打着“以房养老”的旗号,诱使老年人抵押房产以获得出借资金,再用所获资金购买其推荐的“理财产品”,并承诺还本付息或给付高额回报等方式非法吸收公众资金。

“投资收藏”陷阱。不法分子以“投资收藏”为诱惑,以远高于市场价格出售画作、纪念币、邮票、工艺品等所谓的收藏品,声称有巨大升值空间,并承诺未来会高价回购,引诱老年人购买。

在此,建议老年人使用聊天软件时,如果遇到不认识的人申请加好友,在不确定对方身份的情况下,不要通过其申请,更不要随意加入任何群,尤其是各种投资理财、低价购物相关的群,购买理财产品要到正规的持牌金融机构,谨防非法集资。

社保与养老金类骗局

在此类诈骗中,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法律意识薄弱和容易恐慌心理,骗取老年人的钱财。

代办养老保险陷阱。不法分子冒充银行、保险机构的工作人员,或者谎称认识官方的工作人员以代办“提前退休”“养老保险”或“补缴养老金”等为由,一次性或多次收取老年人的钱款后跑路。

社保卡故障陷阱。不法分子冒充社保工作人员,谎称老年人社保卡故障或者在异地被刷卡,导致社保局已锁卡,要求受害者提供身份证号、社保卡号及密码等信息,或者声称为防再次被盗须办理转款手续,诱使老年人将钱转到指定账户。

老年人应关注一些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及社会新闻,子女也要多与家中长辈老人交流、沟通,了解他们最近的生活状况。一旦发现问题,耐心帮助老人分析风险,远离骗局。

征集

金融知识普及的脚步不会停止!我们还将继续征集广大市民的“疑难杂症”,为您的金融生活保驾护航。广大读者可将所关心的理财问题、理财信息及个人家庭财务状况发送给我们。围绕您自身的理财需求,《理财周刊》顾问团将量身定制专属理财方案。同时,为了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本报金融维权投诉平台持续推出,聚焦金融维权,为您的合理维权助力。如果您遇到了各种金融“烦心事”,欢迎扫描关注理财周刊微信公众号,从后台对话框中积极参与。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