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b版:晚晴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灵水60岁赖春桃:

一双手一根线 演绎古早挽面术

赖春桃在为顾客挽面

喧闹的晋江市泉安路灵水社区路段,通往安海方向的一侧,灵水老街寂寂。这条始建于1929年、建成于1931年的老街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曾经,这条全长93米、宽约8米的老街商铺林立,漂染店、旅店、理发店、金纸铺……36间店面货色齐全,是灵水及周边村庄贸易的集散地,与当时繁华的青阳五店市、龙湖中山街齐名。

如今,老街繁华不再,多数店面已经关闭,有些店面成了仓库。其中,有一个店面依然充满了生气,人来人往。店面的招牌隐在骑楼里,门面是老式的木门,不仔细看,与其他门面相差无几,但进进出出的超高人气在这条寂静的古街上显得有些特别,让人不得不注意到它。它就是阿桃理发店。

阿桃理发店的店主叫赖春桃,今年60岁。自从1988年在老街上开了这个店后,她和她的店就成了老街上标志性的存在。35年过去了,赖春桃凭借着好手艺,在老街上坚守了下来。虽说是理发店,但赖春桃不仅有一手理发的好手艺,更有一手如今越来越少人懂得的古早技艺——挽面。这是闽台地区非常传统的一种美容技术,在现代美容技术遍地开花之前,曾是女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美容术。今天,我们就一起听听赖春桃和这个古早美容术挽面的故事。

从老师变成理发美容师

1987年,赖春桃从漳州嫁到灵水,成了灵水媳妇。出嫁前,她是一名老师。来到灵水,她不得不告别讲坛。

1988年,儿子出生后,她便想着要如何谋生。此前,她曾自学挽面手艺和理发手艺,偶尔帮人理发或挽面,都能收获不少赞许,于是,她想着不如开一家理发店。

就这样,阿桃理发店在灵水老街开业了。那时,赖春桃的儿子只有几个月大,她每天背着儿子为顾客理发、挽面。如今,背上的婴儿长大成家,小小的理发店变成了老街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找阿桃理发挽面也成为周边街坊几十年的习惯。

在一个炎热的下午,记者来到阿桃理发店。彼时正是下午3点,店里坐了三个老太太正等着理发。

“早上6点多就有人来敲门了。从那时忙到现在,一直都有人,没得休息。”赖春桃一边和记者聊着,一边打理着顾客的头发。从下午3点到6点,在采访的三个小时里,理发的客人就没有断过,男女老少,各个年龄层都有。无论是9岁的小学生,还是90岁的老人,赖春桃都很熟悉,“马上要开学了吧?”“剪这么短可以吗?”她的动作很快,一边和顾客聊着家常,手起剪落,不过十分钟时间,顾客的头发就理好了。给顾客简单地冲洗后,她又马不停蹄地给下一个顾客理发。

这样的忙碌生活,赖春桃已经过了30多年。上世纪90年代,理发店的生意每天都是爆满,“早上5点多起床,吃一包泡面就开始忙,忙到第二天凌晨1点多客人走了,就开始打扫卫生、洗毛巾,常常要忙到凌晨3点多,吃一包泡面睡下,5点多又起来了。”阿桃说,那时候,每天要站22小时,一天下来就靠一包泡面撑着。“那时年轻,身体好,撑得住。人太多了,店里面坐满了人,门外还排着队,经常都要等四个小时。”阿桃说,自己动作快就是那样锻炼出来的,最快时7分钟就能理一个发。

这样的忙碌一直持续到2007年,因为身体抱恙,阿桃开始控制每天接待顾客的数量。虽然如此,但是一有客人来,她还是没办法拒绝。“很多客人都是老主顾,他们信任我,我也很喜欢为他们服务。”阿桃说,虽然辛苦,但是这个小小的理发店带给了她很多温暖。阿桃一儿一女相差只有一岁,孩子小时候跟在店里头,很多来理发挽面的幼儿园老师会主动帮她带孩子。来理发的学生们也会自觉地帮忙。

让阿桃印象最深的是,1995年,她去普陀山旅游,整整一周,就把店里的钥匙和抽屉钥匙放在顾客知道的地方。学生们自己来洗头,自己付钱。“回来的时候,抽屉里的200元变成了1000多元,我特别感动。这不就是最近很火的‘无人店’吗?”阿桃说,哪怕过去那么多年,有时去泉州补货,路上偶尔还会有学生顾客认出她,抢着帮她提货。“前两年,我要去厦门,买票时被一个学生认出来,坚持要帮我买票。”

这种幸福感让阿桃觉得,守着这个小小的理发店,再辛苦也值得。

一张一弛间的古早美容术

因为技术好、收费合理、动作利索,阿桃理发店吸引了无数忠实的顾客。这其中,许多女性顾客不仅冲着理发来,更冲着挽面而来。“挽面的客人一般不是早来就是晚来,我有一群石狮的老顾客,特别喜欢晚上来。”

在闽南一些地方,挽面又称“开脸”“界面”“修容”。按传统习俗,新娘出嫁前要挽面,有改头换面、祛除污秽、祈求吉利、带来福气等寓意。所谓挽面,先在被挽面的女子脸上抹粉,作润滑之用,接着拿一条1米左右的浸湿纱线对折,中间在右手拇指上绕两匝,一头拿在左手上,另一头用牙咬着,紧贴在女子的脸部,然用手一张一弛,上下左右交叉绞动,就可以拔掉脸部的茸毛,清除脸上的污垢。

只需一双手、一根线、一块粉饼,就可以让面部看起来比较白皙。挽面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如果不懂技巧,没掌握好力度,有可能拔不出汗毛,甚至会把人的脸弄疼、弄肿。“做挽面的人牙口要特别好,因为都是牙齿在用力。”阿桃说,自己原来有一口很好的牙,因为天天挽面都松动了。“挽面的时候要用牙把棉线咬紧,通过力度来控制棉线,所以牙很受力。这也是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不再做挽面的原因。”阿桃说,平时一天要挽二三十个人,最忙的时候,像正月初九或者六月十五“敬天公”的时候,常常要做四五十人。

记者也体验了一回挽面。阿桃先在记者脸上均匀涂上一层白花粉(可减少挽脸时的疼痛,也利于把脸上的细毛拔除干净),然后再用一根长1米左右的纱线拧成一个活结,就开始挽面了。挽面时,阿桃用左手拇指、食指反复地一张一弛,用门牙咬着纱线的一头,右手执另一头,左手虎口在线的中间叉开10厘米左右,把纱线张开的口子贴着脸部,三点协调用力,来回拧着“8”字形,一起一落,一张一缩,借助纱线交叉、闭合、拧动之势,渐渐把脸、额、颈的汗毛和绒发绞去。整个流程下来,脸会发热微疼,但是结束后,脸明显变得白皙细腻。

“穿绸穿缎,不及挽面好。”虽然现代美容技术越来越多,但来找阿桃挽面的客人依然源源不断,不仅有二三十年的老顾客,还有一些年轻的客人。“很多妈妈会带着女儿来挽面。”阿桃说,客人来自安海、深沪、英林、石狮等地,虽然挽面只要10分钟,但她们愿意花一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等。“有位20多年的老顾客是江西人,每年都会从江西过来晋江,她说来晋江只有两件事,‘一件是找阿桃挽面,另一件是和老朋友叙旧’,这让我特别感动。”

是传承更是情怀

挽面作为美容护肤的手法,成本相当低,只需1米左右柔韧的细棉线、一块白色粉饼即可。但由于美容技术不断发展,曾经风行民间的挽面手艺已逐渐被替代。如今,会挽面手艺的人更是稀少。

现在,阿桃也老了,她说,只要老顾客们还需要她,她就会一直开下去。这些年,有许多人来找她学挽面技术,她都是来者不拒,而且免费教授,“只要有兴趣、想学,我都会教,希望这门手艺有更多的人传承下去,不能丢了。”阿桃的学生里,有一个旅居澳门的女孩,连着来找阿桃学了好几次,现在在澳门帮人做挽面,很受欢迎。

而在阿桃家,阿桃九岁的孙女已经学得有模有样了。“现在她的挽面姿势有模有样,但是年纪太小还没有力气,而且牙齿还没发育完全,还不能帮人挽面,但是她很有兴趣,我也打算慢慢教她。”阿桃说起小孙女,很是自豪。

傍晚6点多,阿桃理发店的门再次被推开,一个阿婆拄着拐杖进来理发,还不忘和阿桃说:“阿桃啊,记得要去给我孙女挽面哦。”原来,阿桃还有上门挽面的服务。

这间小小的理发店还是当年的模样,老旧的理发椅和柜子,以及老旧的工具,只有镜子上贴着的收款码和墙上的液晶电视有一点现代的气息。此时,电视里正播放着1988年版的《西游记》,阿桃和顾客一边说着话,一边忙活了起来……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