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肝炎,健康你我。本期健康课堂,邀请晋江市中医院曾滨医生为大家开课,帮助大家梳理有关病毒性肝炎的“硬核”知识。曾滨呼吁,公众应积极主动筛查乙肝,定期体检了解肝脏状况,乙肝可防可治,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应接受规范治疗。
慢性肝炎是隐形杀手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曾滨介绍,肝炎病毒可分为甲、乙、丙、丁、戊型。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一般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病程复杂,迁延成慢性肝炎后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不同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和预防也有所不同。甲肝和戊肝主要经消化道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乙肝主要经血液、母婴和性传播。例如,输入被病毒污染的血液及血液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如注射毒品等)、侵入性医疗或美容器具(如文身、穿耳孔等),共用剃须刀和牙刷;与感染者进行无保护性行为;携带病毒的孕产妇可将病毒传染给新生儿。
乙肝和丙肝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工作、生活接触不会传染乙肝和丙肝。比如,握手、拥抱、在同一办公室工作、共用办公用品、住同一宿舍、在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感染乙肝或丙肝病毒。研究未发现乙肝和丙肝病毒经吸血昆虫(蚊和臭虫等)传播。
应及时接种疫苗
肝脏是人体中最“忍气吞声”的脏器。由于能够感觉疼痛的神经仅仅分布于肝包膜,肝脏实质没有感觉神经分布,所以绝大多数肝脏疾病并不会出现疼痛。大多数肝病在最初发病时,并不会表现出异常,直到“不堪重负”,才会发出求救信号。
“在肝癌早期,若能被及时发现确诊并接受治疗的肝癌患者,其5年生存率可高达86.2%。”据曾滨介绍,慢性肝炎感染者可持续多年没有症状,直到出现肝硬化或肝癌,从而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慢性肝炎在致病因素长期缓慢的损害下,肝细胞不断循环经历着坏死—修复—再坏死的过程,使新生肝细胞的生长不再规则,肝脏原有的结构变得杂乱不堪。久而久之,原本光滑的肝脏表面变得粗糙不平,肝功能变得越来越差,向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不断进展。“三部曲”一旦进展到最后一步,即为肝癌。
曾滨介绍,除新生儿外,成年高风险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及血液制品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免疫功能低下者、职业易发生外伤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性同性性行为者、有多个性伴侣者或注射吸毒者等也应该接种乙肝疫苗。
病毒性肝炎应进行规范化治疗,切忌自行停药或轻信虚假广告。乙肝容易转为慢性,目前尚无有效药物可完全清除乙肝病毒,但经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可最大限度抑制病毒复制,延缓和减轻肝脏损害,阻止肝硬化、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命。
患者应树立信心、保持耐心,遵从医嘱、积极配合治疗,并坚持定期检查,以确保治疗效果。
小贴士
出现这7个症状 是肝脏在拉响警报
“脸色晦暗,发黄或发黑;肝掌表现为手掌的大鱼际、小鱼际出现粉红色或红色斑块、斑点,按压时颜色变淡;蜘蛛痣,与肝掌的发生原理相同,主要好发于身体的上半部分,在颜面部、颈部和胸前都可以发现。蜘蛛痣形如蜘蛛,中心有一个红点,犹如蜘蛛的身体,在红点周围分布有放射状的扩张血管,犹如蜘蛛的脚。按压中间的红点,周围的放射状血管就会消失;黄疸,即皮肤、眼睛巩膜发生黄染,这是最容易观察到的一种肝病征兆;小便黄,大便白;水肿;乏力、食欲不振……”曾滨医生提醒,若出现上述七种情况,说明存在肝病风险,需保持高度警惕,摒弃不良生活习惯,及时就医,还需要排查是否存在其他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