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b版:D7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晋江立足“产业之需” 打通人才引育全链条

让人才引得来 留得住 受尊重 得实惠

中轻(晋江)卫生用品研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史记

福建约克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曾福泉

本报记者 李玲玲

“晋江,我来了!身为一名在福州读大学的晋江本地人,也曾在‘留福’与‘返晋’中纠结。这次系列政策出台,更加坚定了我返乡就业的心。”前不久,晋江出台系列揽才政策,让福建师范大学毕业生张锦胜欣喜万分。一系列政策涵盖提供就业岗位、保障住房需求、发放生活补贴等方面,既解决了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又彰显了晋江引才、爱才、留才的诚意和决心。

而这,仅是晋江市精心引才、真心留才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晋江市认真贯彻落实泉州人才“港湾计划”,坚定不移推进“人才强市”首要战略,坚持“以产引才、以才促产、产才融合”工作理念,不断完善“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生态,打造“引得来、留得住、受尊重、有实惠”的人才港湾。

截至目前,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超过18万名,累计集聚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5.65万名,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超5000名、硕博士超2500名。人才工作在泉州各县(市、区)排名首位。

广开“才”路 构筑人才汇聚“磁力场”

翻开新鲜“出炉”的《晋江市现代产业体系人才目录图谱》(以下简称《人才目录图谱》),一张汇聚全国211个城市的人才城市分布图跃然纸上,内里不仅包含高端人才、高技能人才、高校及科研院所、产业集聚区等名录,还具体覆盖了人才工作、技能、研究领域等信息,方便用人主体精准匹配需求,开展产学研合作对接。

“有了这份‘人才秘籍’,我们招商引才方向就更明晰了。”恒丰化纤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洪炳煌高兴地表示,该图谱按照纺织原料、纺织机械、纺织制造、纺织销售产业链,对国内纺织高端人才、高技能人才、人才培训基地、科研院所等分布数据进行系统梳理,共梳理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1家,重点高校14家,科研院所13家,纺织产业集群29个,将利于今后公司更有针对性地前往目的地招商引才。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竞争之本、转型之要、活力之源。《人才目录图谱》的出台,正是晋江坚持人才链和产业链融合,把立足产业引才作为主攻方向,千方百计招引各类人才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晋江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大力推进校企“二元制”联合办学、新型学徒制联合培训,推动361度、七匹狼等216家企业与83所高校、科研院所开展长期人才合作。在人才的带动下,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大幅增长、保有量405家(2021年净增153家),“上云上平台”企业达1060家(占泉州比重30.3%),晋江先后获批国家创新型县(市)、国家“双创”示范基地。

与此同时,晋江还抢滩布局集成电路等国家战略性产业,先后落地62个产业链项目,引进各级高层次人才超1500名入驻。实施高层次创业团队“海峡工程”,2016年以来累计落地项目超50个,集聚省级以上人才超百名。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加快引进急需的硕博士等高层次人才,晋江在去年出台《晋江市硕博人才倍增行动方案(2021-2025年)》,推出“三奖六优九举措”,最高补贴超百万元,诚邀海内外硕博士来晋江创新创业,力争到2025年底,全市引育博士、硕士总量分别达1000名和1万名。

“这是我们首次面向全球伸出‘橄榄枝’、发出‘英雄帖’。”晋江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晋江拥有“激情+梦想”的创业生态、“传统+新兴”的广阔天地、“开放+智能”的创新平台、“爱才+敬才”的优良环境,翘首期盼海内外优秀人才关注晋江、选择晋江、投身晋江,成为晋江的“城市合伙人”。

以情留“才” 打造人才成长“温馨园”

“这几年,医院、学校、商业中心、公园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在这里工作和生活感到很开心。”从江西来晋务工的陈建明表示,他在晋江陈埭一家私企上班,安家有房子,上学有学校,休闲有公园,锻炼有体育馆,未来生病有医院就近就医,漫步在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绿荫环湖,波光粼粼,他感到很惬意。

自然生态好则万物生,人才生态好则群贤至。近年来,晋江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颜值”不断刷新的同时,产城深度融合也在不断提速,晋江正变得宜业又宜居。而除了环境的日新月异外,用心、一流的服务也为晋江留住了大批高层次人才,他们在这里扎根打拼,为后续发展积聚能量。这一点,从北京来到晋江工作的中轻(晋江)卫生用品研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史记深有体会。

“晋江的人才服务做得很好,有专门的人才服务专员负责对接,效率很高。”史记表示,他从2018年来晋江至今,已经有4年多的时间,不仅在晋江购置了新房,同时也把孩子接到晋江就学了。“晋江的人才政策对我们子女也有优待,我们可以自主选择学校,所以我给孩子选择了一个比较优质的教育资源。”史记满意地说道。

记者了解到,晋江每年将超七成的本级财力用于民生,完善“食住行、医教养、游乐购”全链条人才生态,有120多万的像史记这样的新晋江人在晋江生根发芽。

此外,晋江还制定了《晋江市人才服务链条建设实施细则》,整合20多个部门66个涉才线上服务事项和12个绿色通道(窗口),在涉才相关部门优选41名人才服务专员,由晋江市人力资本公司统筹服务事项的流转和落地,人才办事“只跑一趟路、只进一张门”。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晋江市将线上人才服务再度升级,推出“晋爱人才”小程序,为人才提供精准便捷的一站式服务,打造专属于晋江人才的掌上服务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更好地留住人才,晋江市财政将人才专项资金从1亿元调高至1.5亿元,为引才、聚才、育才打造人才高地提供“真金白银”的支撑。同时,按照第一至第七层次,给予每人本级最高100万元购房补助,每年最高18万元工作津贴或一次性1.5万元交通补贴,并享受健康体检、休假疗养、子女就学、双亲养老优待等“一揽子”惠才待遇。人才经三级人才政策叠加,最高可领取各项补助超900万元。在全市每批次摇号售卖的商品房中单独切块10%优先保障人才刚需购房,让人才感到舒心、贴心、暖心。

“今年是‘晋江经验’提出20周年。20年来,在晋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才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晋江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晋江正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数智转型”,人才仍旧是最根本的原动力。晋江将持续把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聚焦“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进一步完善全链条人才工作运行机制,畅通党委政府与人才沟通渠道,汇聚人才工作更强合力,为传承弘扬“晋江经验”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用“才”有道 搭建人才展示“大舞台”

城市发展离不开人才,让人才安心工作、生活则需要一个好的环境。位于晋江市罗山街道的晋江市创新创业创造园(以下简称“三创园”)就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干事创业环境。

作为晋江创新高地,三创园围绕传统优势产业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发展、未来产业培育发展的目标定位,深化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孵化体系,加快产学研成果的转化,是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也是晋江市获评“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的主要科创载体。福建约克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经理曾福泉就是三创园引进的国家高层次人才之一,今年是他来晋江创业的第六年。

“人才创业需要环境、需要鼓励和支持。”曾福泉说,晋江强大的产业基础,优厚的人才政策和卓越的营商环境,促使他扎根在这里,成为一名新晋江人。来自党委政府点点滴滴的关心,给予了他们团队底气和信心。在三创园安顿下来后,曾福泉带领团队潜心科研,开发出的产品成功应用在多家世界500强企业,与安踏、盼盼、百宏、信泰、锦兴等晋江企业均建立了项目合作关系。

一座城市对人才最大的吸引力,莫过于创业有基础、创新有平台、创造有支撑、创意有氛围,晋江毫无保留扶持人才、不遗余力培育人才、真抓实干成就人才,举全市之力为人才搭建起一个个聚集、发展平台。

晋江投入上百亿元建设三创园、洪山文创园、福州大学晋江校区等政产学研平台,致力打造集创新、创业、创投于一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在全省县域率先成立科创委,布局建设“一廊两区多平台”全域科创版图,揭牌启用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落地运营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推动三大本硕高校、九大国家级平台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贯通体系,持续释放以才引才的磁场效应。近3年,晋江累计集聚科研人才1187名,服务企业超2000家(次),达成产学研合同金额超2亿元。

与此同时,晋江还鼓励扶持发展众创空间,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共建研发平台,目前全市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120余家,市级以上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16家。

值得一提的是,晋江引进落地总规模7.75亿元的全省首支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子基金、泉州创新引导基金,引导基金和社会资本参与优质人才创新创业项目,通过市场化评估后给予投资支持,吸引社会资本跟进股权投资。同时,还建设了泉州(晋江)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引进建设福建中关村中试熟化服务平台,荣获福建省县级知识产权融资贷款试点城市、福建省知识产权强县等荣誉称号。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