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b版:4/5联版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晋江经济开发区:

强引擎 聚磁场 决胜实体经济“主战场”

安东园绿色高端面料整理微工业园项目(规划图)

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中心

养正中学开发区校区项目现场。

晋江经济开发区职工法律服务一体化基地

华宇公司智能车间

盼盼自动化生产线

入驻三创园的中关村中试实验室

灵石路改造提升换新颜。

本报记者 许春 陈巧玲 董严军 通讯员 陈燕瑜 路燕 林墨熔

立秋刚过,骄阳似火。在晋江经济开发区各园区,一批批项目落地建设,掀起新一轮大干快上、投资兴业的发展热潮。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产业强则经济兴。作为晋江实体经济主战场、主阵地,晋江经济开发区肩负着高质量发展的重任和使命。

从2000年动工建设至今,经济开发区在“晋江经验”引领下,紧紧咬住实体经济发展不放松,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综合发展水平连续五年蝉联福建省级开发区首位,持续带动新项目、新产业方兴未艾,迸发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改革为要,创新为上。今年,随着晋江“全市一区”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和园区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的实施,统筹14个园区于一体的经济开发区,站在了搏击潮头的新起点。

千帆竞发,敢为人先。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晋江经济开发区正以勇当经济发展“排头兵”的使命感、责任感,积极试验探索,推动改革创新,全面“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加速打造“全省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全力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01

聚合“全市一区”优势 打造坚守实业“强磁场”

走进晋江经济开发区英林园,园区环境整治、项目报批报建、市政设施建设等多项工作正同步推进。劲派、奔浪、再起、雅格供应链一期、健明服饰等7个项目陆续开工建设,总投资约达19.3亿元。

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下,英林园发展活力能够全面迸发,得益于晋江市“全市一区”改革工作的推进。

今年2月,晋江市“全市一区”改革,首先在新塘园打响头炮,并陆续覆盖英林园、深沪园、安海园、金井园等多个园区,构建起“全市一区+若干专业园”发展格局,形成“5+2”现代产业集群(智能制造、健康食品、医疗健康、高端纺织、时尚鞋服+研发设计、科技创新)。

产业园区是民营企业集聚的高地,投资兴业的热土。改革后,晋江经济开发区14个园区规划面积达90.59平方公里,接近晋江市域面积的七分之一;入驻企业达1407家,年度规上工业产值约达1802.32亿元,占晋江市年度规上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

晋江经济开发区作为实体经济主战场的引擎作用被进一步激发,“全市一区”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力磁场,实现多方聚合。

新起点召唤新担当。今年6月,为“全市一区”撑足发展后劲的福建晋园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应运而生,将为14个园区提供强有力的开发建设、产业金融、资产运营、综合服务、创新孵化等职能支撑。

据悉,该公司由晋江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作为单独出资股东,注册资金为5亿元人民币,资产规模达160亿元,并以成长为资产规模超300亿元的AA+级公司为中期发展目标。

根据不同职能,该公司下设了4个子公司,并在14个园区分别设立1个功能完善的专业运营公司,针对园区不同的功能定位,“一对一”推动各园区高质量发展,全力做强做活园区三商(开发建设商、综合运营商、产业金融商)功能。

以此为契机,晋江经济开发区搭建起“管委会+公司”的创新模式,形成“开发区管委会—发展集团—专业化子公司”扁平化三级管理架构,快速提升园区建设、管理及运营效率。

以“园区+链条”的产业模式为导向,经济开发区将实施产业链主导企业培育行动,着力打造安东绿色智能染整产业园、集成电路装备产业园等十大产业园。

各园区资金、资产、资源被有效盘活,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加快孵化培育,为晋江经济开发区争创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02

提速园区标准化建设 遍植产业集聚“梧桐树”

烈日炎炎,一台台大型机械开足马力,在工人熟练地操作下,进行着开挖、打桩、加固等基础施工作业。

连日来,在经济开发区安东园,绿色高端面料整理微工业园项目现场,呈现一派热火朝天、加班加点抢抓项目进度的繁忙景象。

作为泉州市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的试点项目之一,该面料整理微工业园,被寄予厚望——项目建成后将发展面料研发、后整理产业、无水印染及其他相关产业链条,推动纺织、染整产业上下游集群化发展,助力园区打造成集新品研发、面料试验、后整理加工、布料贸易于一体的特色产业基地,带动整个安东园区跨越升级。

这是经济开发区围绕突破空间瓶颈、增强发展后劲、补强产业链而实施的园区标准化建设项目之一。

晋江经济开发区主要负责人介绍,当前,晋江工业用地日趋紧张,存在规上企业入园率不高,工业用地低效,部分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链不完整等问题。

量体裁衣,对症下药。

聚焦薄弱问题,一方面,经济开发区深入推进“亩均效益”评价机制,引导企业采用新建、改扩建等“零地增资扩产”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腾挪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并先后推动满誉机械、滨海工艺等76家公司改扩建,企业建筑面积增量约284万平方米,相当于“零用地”(即没有新增工业用地)的基础上增加了2840亩的产业空间,预计可新增投资额达142亿元。

另一方面,经济开发区还以单体项目改造、国企带动民企连片改造、企业大地块并宗改造3种建设模式,推动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为晋江产业发展提供更充足的空间供给,遍植引得凤凰来的“梧桐树”。

其中,结合单体项目改造,共策划园区标准化项目21个,将新增工业建筑面积385万平方米;策划产业(创新)综合体项目138个,总建筑面积达1179.62万平方米,力争年内建成(或部分建成)项目70个,建成面积400.9万平方米。

以国企带动民企连片改造,经济开发区策划了安东园、五里园2个连片区域和社马路西侧、阳光城西北侧2个现代产业社区项目,将新增建设标准厂房面积225万平方米。

依托企业大地块并宗改造模式,经济开发区进一步统筹完善厂区配套。其中,金保利、斯兰2个项目,将新增建设标准厂房面积170万平方米。

值得一提的是,为突出产业园区专业化、特色化,晋江市将围绕打造高品质产业社区,推进14个千万平方米产业试点园区建设。其中,五里高新综合产业园、安东绿色智能染整产业园、集成电路装备产业园等8个试点产业园区,由经济开发区主导推动,涉及用地面积约9708亩,将新增产业建筑面积1022万平方米,总投资达535亿元。

03

锚定重大项目建设 激活经济增长“主引擎”

如果说强化产业空间载体建设是坚守实业的攻“近”策略,那么,锚定重大项目这一促发展的“牛鼻子”,则是经济开发区的谋“远”之举。

今年初以来,经济开发区一手抓增量策划、招商引资,扩大新老“朋友圈”;一手抓投资提速、零地扩产,强力推进各类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经济开发区五里园,总投资达1.5亿元的华清电子自动化生产线技改增资扩营项目,吸引着各方的目光。

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氮化铝陶瓷基板生产制造企业,华清电子正加紧布局先进陶瓷和半导体材料、新能源等领域。

该项目投用后,将引进自动化激光机、雕刻机等生产设备,用于基板研发、扩产,可为华清电子新增年产特种陶瓷15万平方米,拓展在5G通信、LED封装、IGBT、半导体、汽车电子等领域的应用,年产值预计可达2亿元,将有力巩固华清电子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

同样着眼于未来发展,厚新(晋江)生命健康产业园项目的招引,将为经济开发区医疗健康产业,再添新翼。

据悉,该产业园项目将聚焦可穿戴医疗器械、新资源食品原料两大领域,搭建“一产业一园区一基金”的发展模式,计划成立规模为5亿~10亿元的生命科学投资基金,项目首期预计引进3个子项目,三年内产值可达10亿元。

重大项目刺激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显而易见。数据显示,1—7月,经济开发区通过高起点策划、多维度招引,共签约招商重大项目21个,总投资达92.6亿元。

除了注重项目招引,经济开发区还全力做好加快项目落地建设的靠前服务。

以项目为先、项目为基、项目为要的理念,经济开发区推出“双零”(服务企业零距离、服务项目零收费)、“双员”(企业服务员、联络员)服务机制,以及科级领导干部“每周解一难”等工作机制,组建报批、报建、惠企政策兑现等服务专班,将项目帮包与问题反映和化解有效衔接,助力项目策划、落地、建设全面提速。

多项举措齐发力,园区项目从策划到落地的周期,由1年左右缩短到平均5个月;项目报建手续的办理时限,从6个月缩短至3个月;项目各类手续代办费用,从中介机构收取的10多万元变成政府免费服务,让企业切切实实享受到了“放管服”改革的红利。

与此同时,经济开发区还积极结合上级政策,推行建设项目设计方案“多评合一模拟审批”“桩基先行”新模式,推动“拿地即开工”。此举,较传统审批模式节省了45天以上。经简化工业企业提容增效报建程序,让该项工作也有效压缩了48天以上的报批时间。

据悉,系列服务机制推行以来,经济开发区已助力19家企业成功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等,助力项目早建设、早投产。

04

凝聚创新活力 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近日,晋江市三创园第138期双创孵化系列活动暨孵化项目技术、资本对接会在创客大街路演大厅举行。

活动吸引了福建灵雀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中心等多家单位参与,演示、交流了涉及食品科技、智慧物流、高端装备、新基建、大健康和数字经济等领域的6个项目。

“通过项目技术、资本对接会,技术应用方可以对接到最新的科研成果,金融资本供需双方也能有效交流、促成合作,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技术转化难、推广难等问题。”三创园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也是三创园作为科技企业孵化器发挥的重要功能之一。

紧扣晋江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近年来,三创园通过举办入孵评审会、创新创业大赛和人才团队引进等方式,先后招引科创孵化企业近200家(目前在孵企业104家);通过大力夯实科创孵化产业基础,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累计引进、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32家、“省高培育库入库”企业13家、省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2家、数字经济领域“瞪羚”和“未来独角兽”创新企业1家,强势助力晋江抢占科创高地。

作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三创园也是晋江市获评“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的主要科创载体。特别是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中心、中纺院海西研究院、华为(晋江)工业互联网云孵化中心、石墨烯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国家级”“中字号”公共服务平台的引进,为产业转型发展植入了创新和智慧引擎,推动传统产业焕生机,新兴产业挑大梁。

中关村中试实验室的进驻,就是其中的生动代表。

据悉,该平台有效整合了敏捷制造、工业设计、软硬件解决方案、供应链整合等环节的优势资源,有力推动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技术创新成果在晋江加速转化落地,助力高精尖科技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不只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孵化体系,随着晋江市“全市一区”改革的加快,经济开发区的资源统筹力和产业承接力,为三创园科创“版图”,补上了产业化的关键一环。

一个从创业苗圃到孵化器到加速器到产业化的全链条科创生态圈的形成,以及三创园周边科创新区建设项目的加速推进,无不为三创园的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经济开发区主要负责人介绍,当前,经济开发区正积极布局创新孵化基金、加速器空间、联合创新工场等项目,将推动三创园持续放大双创策源地效应。园区标准化厂房的建设,也将为三创园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充足的承接空间。

与此同时,经济开发区还将积极推动三创园公共服务平台深入对接、服务晋江市各领域企业,推动公共研发资源、前沿科研成果加速释放和转化,实现研发孵化的“区内+域外”双循环,激活科技创新“基金密码”。

下一步,经济开发区还将全力统筹、配置各园区优势资源,为三创园聚合双创要素、资本要素、产业支撑,推动“全市一区”创新要素合理流动、广泛聚集、深度融合、一体发展,加快三创园争创国家级科创企业孵化器,建成福建“中关村”。

05

做优营商环境 谱写产城人融合新篇章

强产业、兴城市,离不开“产城人”的深度融合。

当前,立足优化营商环境,经济开发区正着力细化推进新“九通一平”(水电气+金融、商业、学校+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智慧园区),在完善各园区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的同时,融合嵌入资金、技术、服务等要素,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

在五里园,产教融合基地、养正中学开发区校区、灵石路改造提升工程等多个项目的齐头并进,是经济开发区深化“产城人”融合的生动范例。

经过近20年的发展,五里园已建立起涵盖市政设施、文体服务、教育医疗、消防安全等功能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下一步,产教融合基地的建成,将为园区企业重点培育机械制造、纺织鞋服、食品烘焙等产业人才,助力企业破解用工难问题;养正中学开发区校区建成后,五里园将实现从公办幼儿园、公办小学到公办初中校的优质教育供给,为园区更好引才、留才;灵石路改造提升工程等项目,则是全面提升园区基础配套能级的举措。

不只五里园,在新塘园,新建成的晋江市第九实验小学、第九实验幼儿园,将于今年9月正式开办招生;在安东园,生态流域治理、热电厂扩建工程、生态公园项目等,正加快推进;在深沪园、英林园、金井园,多条道路环境整治工程取得初步成效,市政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在三创园,创新孵化基金、加速器空间、联合创新工场等多个项目,正加速布局,着力推动三创园持续放大双创策源地效应……各园区在“产城人”深度融合上,走上了新的台阶。

构建和谐园区,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加分项。

去年9月,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积极联合晋江市总工会,打造“园区枫桥”服务模式,成立了晋江经济开发区职工法律服务一体化基地。该基地还多元整合了纪检、法院、检察院、司法局、公安局、人社局等多部门资源,邀请“三官一律”(警官、检察官、法官、律师)进驻,设立了“两室两庭”(职工调解工作室、职工法律援助室、劳动仲裁庭、劳动法庭),为园区企业、职工矛盾纠纷调解提供了“一体化”“一揽子”法律服务。

该基地自试运营以来,截至7月初,已接访调处劳动纠纷341起,涉及职工1253人次,处理工伤认定申请97人,切实做好“一站式”职工维权服务,推动园区劳动纠纷案件量相比去年同期下降23%。

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经济开发区将加快布局建设“两体两中心”(产业综合体、创新综合体、生活邻里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力促2个邻里中心、开发区服务中心项目、英塘商贸中心区中央公园商业体及酒店项目,以及园区生态立体停车场、储能换电站、充电桩等新基建项目加快落地,全面深化“产城人”深度融合。

同时,经济开发区将强化与国家开发银行福建分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为各园区发展项目,提供“融资、融智、融制”服务。

2023年到2025年,围绕产业基础设施提升改造、生态工程、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配套服务提升、兼并购基金、存量低效用地腾退等六大领域,经济开发区还将实施134个项目,总投资约达362亿元,全面优化园区营商环境,不断增强园区产业承载力、吸附力。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