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实体经济,永不止步。展望未来三年,晋江市力争到2025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突破300亿元,继续谱写晋江县域经济新一轮发展的时代新篇章。
谈到“晋江经验”,晋江休闲服装龙头企业利郎集团总裁王良星侃侃而谈:“正是有了‘晋江经验’的系统性指引,晋江的实体经济才能持续发展,利郎集团得益于此,心无旁骛坚守实业,坚持品牌运营,成为国内休闲男装龙头企业之一。”
与晋江比邻的石狮市,是泉州另一个县域经济强县。在“晋江经验”引领下,当地民营企业也呈现出勃勃的转型生机。
走进石狮市宝盖镇的卡宾创意园,呈现在眼前的厂房和玻璃房充满设计感。“这是我们去年年底新开的创意园区。”卡宾服饰(中国)有限公司公共关系部办公室主任王敏介绍,2003年卡宾通过招商引资回到石狮,建立了卡宾服饰(中国)有限公司,目前卡宾在石狮有3个园区。
创新驱动 澎湃经济发展新动力
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发展靠什么?“晋江经验”给出的答案是——创新!
在晋江百宏聚纤科技实业有限公司F区涤纶工业丝生产车间,数字化、智能化生产场景每天都在上演。这一斥资1.85亿美元打造的车间,规划16条生产线,均采用5G数字化控制系统,年设计产能25万吨。
百宏公司总经理助理江秀明告诉记者,2020年初,得知百宏有引入智能化生产车间的打算,当地政府和科技部门通过科研平台,及时联系国内自动化生产线龙头——北自所(北京)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双方携手后,很快建起这个智能化生产车间。
作为县级市,晋江深深地意识到,县域高教资源较弱,存在创新能力不强的短板,制约了晋江企业创新能力,必须尽快改变。
说干就干!晋江市加快推进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县(市),着眼于“企业、平台、人才”三大创新主体,每年科技扶持资金占所有政策补助50%以上;实行全市科研平台归口管理,推动三大本硕高校、九大平台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相辅相成的创新平台体系;对接中轻科研板块、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等资源,打造集研发、转化、产业化为一体的创新综合体。
去年10月,晋江还成立全省首个县市级科创委员会,负责全市科技创新领域重大工作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全面规划、统一安排、统筹协调处理重大科技创新问题。
20年来,在“晋江经验”的引领作用下,一大批晋江企业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以创新驱动转型,以转型带动行业发展和县域经济跃升。截至目前,晋江全市90%以上企业实现“触网”,有101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超过1000家企业上云上平台,超过60%的规上工业企业应用“数控一代”智能装备技术。
统计显示,晋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从2017年的85家增长到2021年的409家;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7年的30.2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56亿元。此外,晋江在全省率先将科技特派员跨界导入工业、服务业,实现科技特派员一、二、三产业全覆盖。
创新驱动下,众多晋江民企走上了依靠创新寻求附加值的高端化发展路线,这为晋江县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产城人融合 踏上全面发展新路径
20年前的晋江,“城不像城,村不像村”。相比已领跑全省4年的经济体量,城市建设已明显跟不上步伐。
2002年,习近平同志在总结“晋江经验”时,前瞻性提出“处理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当时的晋江人埋头发展经济,直到后来一些知名品牌企业不断把总部外迁,才惊觉: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之路,刻不容缓。
2009年以来,晋江坚持“城乡一体、产城融合、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先后推进九大组团、五大片区、四大新区改造和千万平方米综合产业园区建设,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拓展至115平方公里。近10年城镇化率年均提升1个百分点。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晋江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我们的眼睛不要只盯在大城市,中国更宜多发展中小城市及城镇。近10年来,晋江以强功能、提品质带动兴业态、聚人气,着力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品质城市。如今的晋江,新型城镇化的框架进一步拉开,城市空间布局更趋合理、综合承载力不断增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中小城市全面发展的样板。
20年来,晋江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外来人口市民化、公共服务一体共享。每年把70%以上本级财力投到民生领域,构建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环境和社会保障等7个民生保障体系。
位于晋江的上海六院福建医院是目前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单位唯一坐落于县域的医院。走进医院,醒目的“急诊”单元直对大门,旁边可停14米以内直升机的地面停机坪,到达急救中心只需57秒;充满人文关怀的妇儿中心,不出楼就能实现门诊、急诊、手术、药方、检验检查、产前筛查等全流程一体式医疗……“医院的落地,就是践行‘晋江经验’的一次实践。”上海六院福建医院院长陈铭说。
在晋江常住人口中,“新晋江人”超过一半。“在晋江,没外人”,已成为晋江开放包容的写照。早在2011年,晋江就在全省率先推行居住证制度,赋予持证人员30项市民化待遇,同等享受就学、就医、就业、住房等待遇,实现“新老晋江人一个样”。
曾福泉是一名“海归”博士,也是国家高层次人才。2008年,曾福泉回国创业。“我几乎没跑过部门,都是部门上门来服务。”曾福泉说,去年公司产值达5700万元,他已经扎根晋江,成为一名“新晋江人”。
尊重人才,厚遇人才。近年来,晋江实施科创人才聚集、硕博人才倍增、技能人才振兴“三大行动”,共聚集各类高层次人才8675人次,人才资源总量达18.62万名,位居全省县域首位,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发展新型城镇化,推进产城人融合,在泉州各地也呈现扩散效应——在瓷都德化,当地持续推行大城关战略,将城市配套向进城的农村人口倾斜;在茶乡安溪,当地发展南翼新城,为当地农村人口转移、新兴产业发展打开了发展空间。
20年,华丽蝶变。再出发,振翅高飞。今天,历久弥新的“晋江经验”,仍然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展望未来,持续在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中扛旗领跑的晋江,正勇毅前行,奋力谱写“晋江经验”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