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b版:要闻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从“移居”到“宜居”

——且看小镇西滨如何蜕变

本报记者 蔡培仁

位于晋江东北一隅的西滨镇,素以小而精显示其独特的存在感。翻开西滨建镇史,几乎就是一部“移民”史——

1966年,来自罗溪(现属泉州洛江区)的部分群众支持水库建设,移居晋东平原垦荒种地,孕育了跃进村。

2000年,为支持三峡工程建设,重庆市奉节县白帝镇白帝等6个自然村村民移居至此,并正式挂牌成立思进村。

唯一的海滨社区,则是1998年由国营西滨农场改制而来,户籍居民大都为农场职工和家属。

移民不仅“移”来了新生活,更“移”来了新希望。在“晋江经验”指引下,历届晋江市委、市政府及西滨镇党委、政府接续奋斗,跃进村和思进村抢抓机遇,因地制宜,围绕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重点项目建设等方面,狠抓移民后期扶持,助力移民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走出了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20年弹指一挥,昔日的移民村,今朝已成为精品小镇。

跃进 快步建设新农村

“来,绿化带上的这些杂草枯枝都要清理干净。”“这辆车上有电话,联系一下车主把车子开到停车位上。”连日来,65岁的老党员黄趁银,每天都跟着村里的党员志愿者一起开展家园清洁行动。

黄趁银是跃进村刚刚“退休”的老支书,同时是西滨镇商会会长。作为“移民一代”的他,对跃进村的“移民”历程了然于胸。

“1966年,为了响应水库建设,我们从罗溪移民过来。那时这里还是一片海滩。”黄趁银说,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们才由农场生产队改为行政村。

在跃进村扎根后,1982年,黄趁银和乡亲们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发展起了股份制企业。“我们生产队34家股东集资建了发泡厂,做高跟鞋鞋底,当时很畅销,客户得靠关系才能买到货。1982年年底,每天产值1.5万元;1986年扩大生产后,一天产值能达到十几万元。”谈起创业初期,黄趁银仍记忆犹新,倍感自豪。

企业步入正轨,村民也慢慢富起来。在年轻的村“两委”带领下,跃进村进行了统一规划建设,建起了整齐的石头房和干净整洁的水泥路。在此基础上,通过推行企业改制和电网改造,跃进村逐渐成为晋江市乃至泉州市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1994年,针对电线满天飞和电费难收齐的问题,跃进村率先实行电网改造,电网全部走地下,每家每户到村委会“电脑购电”。这一改革也被当作典型在全省推行。一时间,跃进村声名鹊起。

接下来的数年,在黄趁银的带领下,跃进村各方面均取得大幅度“跃进”。特别是人居环境方面,通过自来水改造、路面改造,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村主干道硬化率、巷道硬化率、无害化户厕普及率、自来水普及率等均达100%,群众生活环境明显优化。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福建省文明村……一系列荣誉纷至沓来。

进入新时代,晋江市新农村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跃进村的地质是滩涂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石结构房屋开始出现基础下沉、倾斜老旧等现象,已属危房且无法加固,广大村民翻建愿望迫切。

对此,黄趁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召开村两委会研究整体翻建方案,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征求意见建议。

在黄趁银的不懈努力和相关部门的指导支持下,跃进村以全村石结构房屋改造为抓手,推进新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

如今,走进跃进村,村容整洁,绿树成荫,居民房屋成排成列,整齐划一,不少村民在健身路径休憩、锻炼身体。(下转3版)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