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b版:晚晴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立秋养生 重“收”与“养”

蔡文墨

公式

立秋且安 以养收为主

关于立秋,你知道多少?值此节气,该如何养生?

“立秋≠入秋。立秋虽然名字有‘秋’,但暑热不减,还有‘秋老虎’发威。”蔡文墨介绍,立秋节气是从中医的长夏进入到秋天的时间节点。立秋又称“交秋”,“秋”,是指暑去凉来的意思。中医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提示人们要顺应四时养生规律,立秋开始从养阳逐渐转为养阴。

立秋正是秋高气爽之时,适宜各种运动锻炼。老人们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如散步、打太极拳等,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立秋之季应“早卧早起,与鸡具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立秋天气,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从中医角度来说,“秋”在五脏对应“肺”,肺在志为悲。秋季要尽量内心平静、神志安宁、情绪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也应主动自我调节,防止损伤肺气。

蔡文墨介绍,生活中,要实现身体健康的目标,就必须顺其自然,循序渐进。大自然的一切都是循序渐进的,到了立秋,阳气渐敛,阴气渐生,正是万物生长、丰收之时,人体的阴阳代谢会发生阳与阴的转换。所以秋天的养生,无论是精神、情绪、饮食、运动、锻炼,都要以养收为主。

一叶落知秋,木叶动秋声。2022年8月7日(农历七月初十),时间的脚步正式迈入立秋,这意味着暑去凉来、秋天将至。晋江市中医院副院长、中医主任医师蔡文墨提醒,今年立秋因仍在“三伏天”内,暑气一时难消,应谨防“秋老虎”,注意防暑降温。此时昼夜温差大,谨防感冒着凉。

小贴士 立秋食补推荐

既已入秋,建议大家少吃寒凉(如西瓜、冷饮)、不吃生姜、烧烤,少劳累、吹空调、洗冷水澡。老人也可考虑收起凉席。夏季天气炎热,人们都喜欢睡凉席,但是立秋之后,阴气上升,如果再睡凉席,就容易导致寒气袭身,从而引发疾病。一般情况下,夏季多为热感冒,到了立秋之后的感冒,大多是由于寒气而导致的冷感冒。特别是老人,可根据自身情况,酌情考虑是否收起凉席。

近年间,以时令节气为代表的中华饮食文化并不少见。“秋天第一杯奶茶”虽然是年轻人群体中的一个话题,但在立秋之际饮用茶汤,对身体确实有益。为此,蔡文墨特为大家推荐三款饮品。

●沙参百合润肺汤

原料:北沙参30克,百合30克,肥鸭肉150克,精盐、味精各适量。

做法:将鸭肉切成小块,与百合、北沙参同入砂锅,加水适量,文火慢炖,待鸭肉熟后调味,饮汤食肉。

功效:滋阴清热、润肺止咳。

●玉竹百合苹果茶

原料:玉竹30克、百合30克、陈皮6克、大枣10枚,苹果3个

做法:将前4味洗净,苹果去皮核切片共煮,加冰糖适量。

功效:补阴润燥、生津止渴、清心安神。

●乌梅生姜茶

原料:乌梅1个(去核)、生姜1~2片、红糖适量。

做法:乌梅切碎,生姜切丝,同红糖一起沸水冲泡半小时即可。

功效:养阴生津、暖胃健脾。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