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和养老理财产品试点相继推出之后,特定养老储蓄试点也即将启动。近日,银保监会和人民银行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特定养老储蓄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首批养老储蓄将由工、农、中、建四家国有银行在五个城市开展,试点期限为一年。
“伴随养老储蓄产品的推出,将进一步丰富养老金融产品的供给。”业内人士表示,养老保险、养老理财及养老储蓄试点相继推出,未来还将扩大试点范围,或落地晋江,让更多市民受益。
国有四大行率先开展试点
“由工、农、中、建四家大型银行在合肥、广州、成都、西安和青岛五个城市开展特定养老储蓄试点,单家银行试点规模不超过100亿元,试点期限为一年。”《通知》明确,特定养老储蓄产品包括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和整存零取三种类型,产品期限分为5年、10年、15年和20年四档,产品利率略高于大型银行五年期定期存款的挂牌利率,储户在单家试点银行特定养老储蓄产品存款本金上限为50万元。
伴随大众养老需求的提升,对于专属储蓄产品的开发呼声也愈来愈高。此次试点的开展,对于有着多样化养老需求的人群来说,将进一步丰富他们的理财选择。
业内人士表示,特定养老储蓄产品要适合低风险偏好的人群,鼓励居民长期持有。伴随试点的开展,未来有望推广试点经验,向更多银行和更多区域扩展,满足大众个性化的需求。银保监会也表示,将密切跟踪特定养老储蓄试点情况,加强监督管理,确保试点安全稳健开展,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同时及时总结评估试点情况,适时研究推广试点经验,推动商业银行更好服务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
警惕“投资养老”骗局
延伸阅读
养老投资产品日渐丰富,但并非意味着所有打着投资养老名义的项目或产品都可以投资。
例如,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寻求养老保障、对集资诈骗认识不足,打着投资养老、销售老年产品等旗号,经常出现在老年人聚集的场所,如公园、超市、小区等,不断向老年人群灌输金融养老、新型投资等概念。
同时,不法分子通过组织旅游、参观、讲座、赠送礼品等手段,有意博取老年人信任和好感,等老年人降低警惕后,趁机对其道德绑架、虚假宣传,最终目的是骗取老年人钱财。
不法分子还惯用承诺高额分红、保本高息、预定养老服务等说辞,诱骗老年人投资所谓“养老服务”项目。他们获得资金后运作、流向不透明,有很高的集资卷款跑路风险。一些老年人的养老钱因此被不法分子诈骗。
就此,老年消费者应树立理性投资理财观念,切勿轻易相信所谓的“稳赚不赔”“无风险、高收益”宣传,不要投资业务不清、风险不明的项目。理财产品如果承诺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
购买理财投资产品应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正规机构和正规渠道。建议消费者尤其是老年人群,在购买投资理财产品前,多咨询正规金融机构的专业人员,多与家人商量,对投资活动的真伪、合法性进行必要的判断和了解,防范不法分子诈骗侵害。集资诈骗多有“击鼓传花”和“庞氏骗局”特点,往往是以新还旧,缺乏实际业务支撑和盈利来源,不存在与其承诺回报相匹配的项目,容易发生卷款跑路、资金链断裂等风险。
在日常生活中增强个人信息安全意识,慎重对待合同签署环节,不在空白合同签字。不随意提供身份证、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以防被冒用、滥用或非法使用。若发现疑似非法金融活动,可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或向有关金融监管部门反映情况。
丰富养老金融产品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19064万人,占13.5%。在老龄化的趋势下,越来越多的专属养老金融产品不断推出。
去年6月,6家保险公司在浙江省(含宁波市)和重庆市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因其投保简单,交费灵活,收益稳健,受到市场的追捧。而从今年3月起,将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区域扩大到全国范围,在原有6家试点保险公司的基础上,同时允许养老保险公司参与试点。
养老理财产品方面,去年9月,4家理财子公司在武汉、成都、深圳、青岛四地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单家试点机构养老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总规模限制在100亿元人民币以内。而从今年3月起,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范围从“四地四机构”扩大到“十地十机构”。养老理财产品突出“稳健、长期、普惠”特征,更符合老百姓长期养老需求和生命周期特点。近日,第二批试点机构首只养老理财产品,从可查询到的数据显示,销售十分火爆。
“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区域扩展至全国,养老理财产品试点不断扩容,都意味着特定养老储蓄产品也将陆续扩展试点范围。”某银行零售业务人员表示,“养老产品特性主要有长期性、稳健性和普惠性,时间跨度会比较久,风险并不会很高,对于一些追求长期投资收益,注重养老属性的人群较为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