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b版:健康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天热泳池火了 这些“游泳病”须当心

本期聚焦

本期主讲名医:庄建谋 庄建谋,晋江市医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福建省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委员,晋江市医学会理事兼耳鼻咽喉科组长。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从事耳鼻咽喉科临床20余年,擅长耳鼻咽喉科疾病诊断和治疗。

近期,各地陆续发布高温预警。炎热的天气之下,想学、想去游泳的人就多了起来,泡在泳池当个“饺子”成为不少人的选择,感受清凉的同时,还能锻炼身体。正值暑假期间,游泳也成了很多学生热衷的运动之一。那么,你知道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饺子”呢?游泳好处多,也需谨防这些“游泳病”。

天气炎热 游泳运动受欢迎

炎热夏天来袭,空调、冷饮、西瓜,这些必备的日常解暑“神器”慢慢成了我们生活的“必需品”,还有一些在夏天深受大家喜爱的运动也可缓解酷热,比如游泳。

“水里的凉爽能让大家忘却酷暑的燥热。一般来说,每逢暑假前夕,我们就会相应地推出暑期游泳培训班,今年的价格比往年来得更优惠。”咱厝某健身馆教练黄某告诉记者,目前,他们的培训对象均以小朋友为主,包教包会,因此受到不少家长和孩子的欢迎。“现在已是7月中旬,第一期培训营已经快结束了,马上就要开始第二期的培训了。” 只见教练一声呼喊,一群孩子扑通扑通跳进水里。他们像鱼儿似的,在凉爽的泳池里快乐地游着,享受着池水的清凉。

“孩子天生喜欢玩水,我也爱游泳。所以我们家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我就带着她来玩水。现在她10岁了,早就熟悉了游泳技能,有时我没空,她的爷爷也会陪她来游泳。”市民陈女士说道。在晋江市全民健身中心游泳馆,记者看到有不少孩子在泳池嬉戏,整个场馆很是热闹,不时传来孩子们爽朗的笑声。“喜欢游泳,哈哈,因为很凉爽。”当记者随机采访一位小朋友时,这名“小胖墩”露出明媚的笑容答道,“对了,我来游泳还可以减肥!”

防治措施不可少

当心患上“游泳病”

夏日游泳等水上运动盛行,然而,游泳也可引起许多“游泳病”。

“游泳者尤其要注意对耳朵、鼻子、眼睛和皮肤的保护,常见的‘游泳病包含六种。”晋江市医院五官科庄建谋医生介绍道。

关于耳朵的“游泳病”通常有三种。第一种是耳膜穿孔。此病多由于儿童玩水时用强力水柱或强力水枪灌耳所致,可立即引起听力下降。除积极应用抗菌药物预防中耳炎外,也只有静待耳膜自行生长修补愈合。若观察2~3个月耳膜仍未愈合,则需考虑手术进行耳膜修补术。

第二种是中耳积水、中耳炎、听骨损伤。中耳积水是因跳水或潜泳、换气过猛,耳咽管进水所致,若合并细菌感染可诱发中耳炎,出现耳朵疼痛,重者发热、流脓,奇臭无比;若未及时就医治疗,积水可破坏中耳,引发听小骨损伤,遗留无法恢复的听力损害。游泳结束后,应先后左右两侧歪头,并轻跳几下,倒出外耳积水。

第三种是“游泳耳”。这是由于外耳道内的耵聍在游泳时被进入耳中的水浸泡后膨胀、扩大,阻塞外耳道,导致游泳者出现外耳道发胀、疼痛、发闷、听力受阻。建议游泳者在戏水时最好戴上耳塞,以降低发炎机会。

鼻炎、鼻窦炎也是常见的“游泳病”。人们跳水或潜水呛水时,不洁水经过鼻腔进入鼻窦,会引发细菌感染,出现鼻塞、流黄色脓性鼻涕、头痛、发热、食欲减少。如鼻腔进水,可轻轻擤鼻涕,再将头偏向左右各2~3分钟,使鼻窦里的水流出来,再滴几滴鼻炎药水;重者口服抗生素药。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又称“红眼病”,在泳池中也较为常见,主要由肠道病毒或柯萨奇病毒引起。“红眼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系患者眼分泌物污染游泳池,直接或间接引起传染,人群普遍可感染,潜伏期极短,仅24小时,患了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应尽快到医院就诊,并积极治疗。

最后一种常见的“游泳病”为过敏性皮炎。在天然水域中游泳或戏水,有时会被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中所含的化学物质污染,导致皮炎、四肢或全身皮肤出现红色丘疹、斑丘疹,或水疱,奇痒,儿童重者可伴有发热。最好的预防方法是游泳结束时,用清洁水冲洗全身。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