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一届,三年一别。今年6月底,在坚守幼教行业的第23个年头,赖雅玲送走了她所带的第7届孩子们。如何与相处了3年时光的孩子们道别?在一句句毕业诗中,在一张张毕业照里,即便已经道别了第7次,她仍然无法淡然地面对“毕业季”。不断回望过去,有不舍,有叮嘱,还有祝福。
再逢毕业季
心中百般滋味
恰到一年毕业季。记者采访赖雅玲时,她正忙着和孩子们练习毕业诗、拍毕业照。聊起在一线的点滴,赖雅玲忍不住分享了当下的心情。“受疫情影响,这一届孩子在园的时间应该只有2年多,但我们的感情还是十分深厚。”赖雅玲坦言,小班的孩子还不太懂得表达对老师的爱,到了大班上学期疫情宅家期间,孩子会自发地给她发微信,跟她分享生活的点滴,甚至跟她“表白”。
“老师,我要叫你妈妈,你就是我们的妈妈。”“老师,我不要离开幼儿园,我不想离开你,我要一直跟着你,带你一起去上小学。”“老师,我去上小学后还是会来幼儿园门口看你。”当孩子们对她说出这些话时,她才发现,这并不是书面上“煽情”的话语。在感动之余,赖雅玲紧接着就是一阵不舍,因为孩子们真的长大了,即将去到更广阔的天地。“这一学期只上了两个多月,但孩子们都特别珍惜仅剩的时间,我们班的孩子几乎从来都不请假。如果生病被告知不能上学了,孩子会觉得很失落。”赖雅玲说道。
为了让孩子们快乐的幼儿园时光定格成永恒,赖雅玲费了不少心思。在筹备孩子们的毕业照拍摄时,她带着摄影师走遍了幼儿园的各个角落。1楼的木石园,是饭后孩子们散步常去的地方;4楼的种植区,有孩子们劳动的身影;宽阔的操场上,有孩子们跑跑跳跳的美好记忆;温馨的班级角落里,贴着孩子和小伙伴共同完成的作品。“多年后,幼儿园可能会翻新,孩子们小时候的踪迹就无处可寻了。”赖雅玲感慨地说道。
有心的老师,总能“住进”孩子的心里。“有一次我在校园门口执勤,看到一个1.8米的男生倚在门边对着我笑,我刚开始没反应过来,就觉得这人怎么这么面熟,后来他的家长从身后跳了出来说‘老师,你看谁来啦’,当时我想也不想就喊出了这个孩子的名字。”赖雅玲笑道,当时家长都“惊呆”了,直呼这么多年怎么还记得孩子的姓名。“自己带过的每一届孩子都印象十分深刻,当在门口‘偶遇’他们时,会觉得万分欣喜。”赖雅玲欣慰地说道。
带娃23年
练就“十八般武艺”
“刚踏入幼儿园的孩子,他们来到了陌生的环境开启一天的幼儿园生活,对个别孩子来说是很恐慌的。这个时候,我通常会想办法跟孩子拉近距离,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友善和温暖,再慢慢地跟他聊天。”赖雅玲告诉记者,在认识孩子之前,他们会先到孩子的家里进行家访,了解孩子的家庭成员、习惯、喜好等,这些针对性的“信息”在开学初就能派上用场,当孩子哭闹、焦虑时就和他有共同语言,这让孩子放松警惕,就能慢慢地走进孩子的内心。
“19岁参加工作时,觉得孩子进来幼儿园后,我负责陪他们玩就行了。后来,我发现面对这么多的孩子,他们的需求点是不同的,所以我要有针对性地去对待,给予他们不同的爱。”赖雅玲说道,在一线带娃这么多年,教学方式不一定很独特,但是她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随着晋江幼教行业的不断发展,她也一直在不停地学习,参加各种各样的公开课和比赛,不断地更新着自己的知识结构,包括语言、艺术、科学等五大领域都有所探究。
“有一次和班上的一个小女孩在闲聊,她说她妈妈是新疆人,跳舞的时候还会扭脖子,我就让她示范后也跟着扭了起来。小朋友当场傻眼了,因为这个动作她学了很久才会。”赖雅玲笑道,当时,她内心小小“窃喜”了一下。在她看来,老师需要满身的“技能”,才能在适当时机被孩子们“发现”。“在孩子眼中,一个有爱、专业、有趣的老师,他们更愿意亲近。”赖雅玲说道,不管小朋友聊到什么话题,她都能够与之展开讨论,并给予正向的启发和引导,这就是她不断学习的动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