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b版:晚晴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深沪61岁施坤谊:最爱一方红砖雕

在闽南建筑中,红砖雕是极为重要的装饰。在众多闽南古厝的墙上,各种风格迥异、种类繁多的砖雕图案非常引人注目,无论是书法还是人物花鸟,都是栩栩如生、千姿百态。

但是这些年,现代建筑上几乎不会使用到红砖雕,闽南红砖建筑越来越少,如何让红砖雕能够更好地保留,让它不随着时代发展淡出人们的视线呢?在咱厝深沪,有一位沉迷于砖雕艺术的老人,他用手中的刻刀,将一方小小的红砖,变成了一件件栩栩如生的艺术品,让红砖雕走近更多人的视线里。他就是61岁的施坤谊。

3天才能刻一个字

早上九点多钟,晋江深沪镇沪江路旁一座房子里。施坤谊正坐在阳台的小板凳上专心地雕琢着手中的红砖,在他右手边的窗子里,他的妻子正用缝纫机做着服装厂带回来的活。夫妻俩各自埋头专心手上的活计,也不搭话,在这座上世纪90年代建设的老套房里,回荡着的只有缝纫机有节奏的“嗒嗒”声和刻刀在红砖上一刀一刀发出的声响。

这是每天早晨都会有的一幕,自从迷上了红砖雕,施坤谊的阵地就转移到了这个阳台上。“这里光线最好。”他竖了块木板在洗衣槽边,上面用夹子夹着书法作品,使其成为一个简易的画架,而他,则坐在小板凳上,用椅子当桌子,对着画架上的书法作品,用手中的刻刀一笔一画地在红砖上雕琢。别看条件和工具简陋,随着时间的流逝,红砖上的字渐渐显出神韵,行云流水的感觉竟犹如画架上的那幅作品直接活了一般。这是一幅张瑞图的作品,要将其字的神韵还原并非易事,施坤谊每下一刀都小心翼翼,“3天才能刻一个字。”

这是一个费眼费心还费手的活,因为是全手工,每天雕刻的时间有限。“刚开始,一天会雕刻七八个小时,这两年,从三四个小时到现在的每天两三个小时。”施坤谊扶了扶眼镜说道,“年纪大了,眼睛不行了,最重要的是手受不了,雕刻久了手指很疼。”为了让手指不那么难受,避免受伤,他还自制了手指套,每次开工前都要在大拇指、中指和小指上套上手指套。

专注砖雕17年

砖雕融入了书法、美术、篆刻等艺术要素,要以细腻的“笔”触、入微的心思,用心去雕琢,还要求无论是形象的刻画还是构图的布局都要有全局观念,才能构造出严密精致的砖雕。

从小,施坤谊就对红砖大厝、砖雕有着说不清的喜爱。常常四处去看老房子墙上的各种砖雕。初中时,外婆家附近有人盖房子,请的惠安师傅就住在家门口,别人一放学就到处玩,他则围着师傅打转,看师傅怎么做砖雕,师傅见他喜欢,就偶尔抽空教他。因为喜欢,他还自学了篆刻。1977年,家里翻新厝,施坤谊亲手刻出红砖影壁上的“福”字。

后来,因为工作原因,施坤谊将这一爱好搁置,只是偶尔动动手,雕刻一两方红砖把玩,或者有朋友找来才会刻上一两方。

17年前,偶然得到的一幅残缺的砖雕作品让施坤谊下定决心要专心于砖雕。

“你能看出来哪个字是新的,哪个字是旧的吗?”施坤谊拿出一叠砖雕拓纸,指着其中一对对联问道。施坤谊收藏了许多砖雕作品的拓印版,其中一些是由他收藏的旧砖雕拓印的,而大部分则是他自己的砖雕作品的拓印。这副对联便是他修补后拓印下来的,联上写着“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是出自王维的诗句。“这是一副从古厝抢救回来的砖雕作品,前后各缺了一字。”施坤谊对这幅砖雕的历史如数家珍,古厝的主人是谁、书写的人是谁,这个人的书法特点,他都了如指掌。“只有了解了,才能修补出原来的神韵。”施坤谊花了很多时间才将其修补完整。修补后的砖雕不仔细看,几乎看不出新旧字之间的区别。如今,这副砖雕对联收藏于晋江市博物馆。

能够修旧如旧,让这些充满历史感与美感的砖雕作品好好留存下来,施坤谊非常有成就感。也正是这幅作品,让施坤谊决定专心于砖雕。

虽然没有系统地学过闽南红砖雕技艺,但是凭着刻苦钻研,以及多年累积的经验,施坤谊很快在砖雕领域走出了自己的一方天地。他四处观摩古建筑里的红砖雕,研究生雕、熟雕、模雕的不同,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方法。2009年,他雕刻的砖雕作品《再借亭》被泉州博物馆收藏。再后来,他的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收藏,很多人专程上门找他定制。

沉迷于以书法为主的砖雕创作

在施坤谊居住的这个有着160多平方米的屋子里,到处都是他的作品和工具。房间、客厅、阳台,放眼所及,地上到处堆放着各式各样的砖雕作品。这些作品里最多的,便是各种各样的书法砖雕。

施坤谊极其喜欢雕刻阴雕作品,越难他越喜欢挑战。他用三年多的时间雕刻了一幅由18块条石组成的《兰亭序》,整个作品仿泉州开元寺门口紫云屏的规格,8米×3米,用方砖一块一块雕刻,再拼接到条石上。而后他又花了一年的时间,雕刻了一幅0.6米×1.75米规格的单条石《兰亭序》。

四年多的时间,只为一幅《兰亭序》,因为施坤谊爱上了书法在红砖上的呈现。将那些灵动的字体复刻到红砖上的时候,他总是心动不已。这些年,他不断将弘一法师、吴鲁、张瑞图等名人的书法作品变成一幅幅砖雕。这些作品成为许多人的心头好,有很多藏家从各地专程找他定制。

这两年,施坤谊也尝试创作一些现代作品,比如建党百年、学雷锋、不忘初心等主题作品,让砖雕作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

在他眼里,时代不断前进,传统不能遗忘。1977年盖的那座古厝,虽然已无人居住,他偶尔还会去看看。如今,历经岁月洗礼,那墙上的红砖愈红,那红砖上的“福”字也愈发红艳。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