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愈加丰富,不少老年人寄希望于通过投资理财让自己的“养老钱”保值增值,但却因为风险意识不强落入诈骗陷阱,诸如投资品收藏骗局、销售“养老产品”骗局、提供“养老服务”骗局层出不穷。面对市场上各种各样的金融骗局,老年人又该如何看好自己的“养老钱”,提升自身的投资理财能力呢?本期重点关注。
跟风投资不可取
“别人买什么跟着买,炒股、买基金全凭跟风操作。”此前,北京银保监局发布的风险提示中提醒,老年人金融知识较为欠缺,在投资渠道上谨防跟风,投资要做到清醒、理性、不盲从。
有些老年人面对市场上花样繁多的金融产品不知如何选择,容易被一些巧舌如簧的人员欺骗,在不怎么了解产品的情况下盲目投资,造成资金损失。在购买金融产品时,一定要仔细了解产品背后的运作模式、风控措施等。
高收益的背后,往往潜藏着不小的投资风险。不法分子常以“高额利息”为诱饵进行集资诈骗,不少老年人因贪图高利被骗而导致血本无归。集资诈骗通常虚构与其承诺回报相匹配的项目,缺乏实际业务支撑和盈利来源,极易发生卷款跑路、资金链断裂等风险。
此外,有些老年人误将投资与赚钱直接对等起来,认为只要花钱投资就一定能挣到钱,催生借钱投资、杠杆炒股等高风险行为,一不小心就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严重影响正常家庭生活。老年人投资切记量力而行,从自身的经济实力出发,避免高于自身能力的风险投资行为。
安全意识不可缺
“无视”金融骗局,首先要做的便是学习金融知识,增强风险识别能力。当前,金融机构常常会举办一些金融知识普及宣传活动,老年消费者应多参加,多学习金融知识,增强风险识别能力,提高警惕性。
面对投资时,应有风险防范意识,不听信高息诱惑,不轻信熟人承诺,不要投资业务不清、风险不明的项目,不要带着赌博心理冒险“入局”。老年消费者要树立理性投资理念,做好资金规划。购买理财产品前应到银行网点或登录手机银行自主进行风险测评,根据风险测评结果,购买等于或低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等级的理财产品。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别受高收益诱惑而冲动投资。
老年消费者在购买理财投资产品时,应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可拨打金融机构官方客服电话或前往金融机构营业网点进行咨询办理。多咨询正规金融机构的专业人员,多途径进行信息核实、辨别真伪,不要盲目购买。多与家人商量,对投资活动的真伪、合法性进行必要的判断和了解,防范被不法分子诈骗侵害。警惕非正规机构的过度营销揽客行为,不轻信他人、不冲动投资。
在日常生活中,老年消费者应保护好个人信息,不随意提供身份证、银行卡号、密码、手机验证码等重要信息,以防个人信息被冒用、滥用或非法使用。对陌生号码、陌生链接、陌生账号提高警惕,做到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慎重签署合同,不在空白合同中签字。若发现疑似非法金融活动,可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或向有关金融监管部门反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