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老年人要“浅尝辄止”
下周五(6月3日),便是一年一度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了。
本周《健康课堂》特邀国家二级营养师LINDY为大家开课。她提醒老友:小小粽子吃起来,却有大大的讲究,尤其是老年人和体弱者食用时,更要“浅尝辄止”。
粽子不适合“三高”的人吃
在端午吃粽子,几乎成了每个中国人节日里的标配。近日,记者在咱厝各大商场走访发现,卖场里早就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粽子;而市民朋友身边、朋友圈,也有不少人已经开始张罗着准备包粽子的材料,计划自己在家包粽子了。张小姐坦言,“每逢端午,就能看到有人发圈售卖粽子,而粽子的种类也越来越花俏,越来越‘时髦’,光是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
不过,粽子虽然软糯香甜,但并非适合所有人。LINDY坦言,粽子主要由糯米组成,除香菇等素菜外,很多闽南人也爱在粽子里加入排骨、肥肉等肉类,以及虾仁、鲍鱼、干贝等海鲜食材,相当于加入了高脂肪、高蛋白。显然,这对于患有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的人群来说,对身体健康不利。因此,患有“三高”的人应该少食用,或避免食用粽子。
老友这样吃粽子更健康
那么,老年人吃粽子时,如何做到肠胃轻松无负担呢?LINDY建议——
首先,粽子不宜作为一餐当中的唯一食品,要配一些蔬菜、水果。因为粽子消化快,血糖上升迅猛,下降也比较快。但如果多吃些蔬菜来配合,这样可增加纤维素的摄入,同时吃完粽子后也不会有这么强的饥饿反应。比如,木瓜、菠萝,清甜消食,可缓解吃完粽子后嘴里油腻的感觉。
其次,吃粽子时,最好同时喝茶水,帮助吞咽和消化。推荐:超甜的粽子,如枣泥、豆沙等,选择搭配薄荷茶、绿茶,能增进葡萄糖的代谢,清热去腻;咸甜的粽子,如椒盐、蛋黄等,选择搭配乌龙茶,能衬出咸甜口味的特点,爽口解油;特别油的粽子,如鲜肉、火腿、香肠等,选择搭配普洱茶、菊花茶、山楂茶,帮助消化,把油腻通通刮掉,防止粽子直接生成脂肪。此外,喝一杯陈皮茶,也可助消化、排胃气、减少腹部脂肪。
此外,粽子不宜当夜宵,睡前两小时最好不要吃粽子。粽子多用糯米制成,黏性大,且粽子里含盐、糖比较高,老人的肠胃功能较差,如过量进食,极易造成消化不良,并由此产生胃酸过多、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并且,粽子要趁热吃,且不宜和冷饮搭配。由于粽子本身就难以消化,如果喝冷饮就会阻碍粽子的消化过程,造成胃胀,让身体产生不适。
最后,在粽子的种类选择上,包含杂粮的粽子最适合中老年人食用,比如红豆、薏仁、山药、芋头或红薯等。不仅能降低粽子的黏度,适口性也更好,而且杂粮有助于消化。
相关链接
粽子能够在冰箱里 保存多久?
刚制作出来的粽子最好吃也最健康。不过,很多人都习惯一次性多制作或多采购一些粽子囤着慢慢吃,这就必须将粽子保存在冰箱里。对此,LINDY建议——红枣粽子和豆沙粽子可保存3-5天,肉馅的粽子保存期限较短,3天内吃完为好。提醒:从冰箱里拿出来的粽子,最好要经过加热变软之后再吃。因为冰箱里拿出来的粽子又硬又冷,对肠胃功能本身就不好的老年人来说是雪上加霜。
端午佳节,祝福老友们享受美味,过个轻轻松松、肠胃无负担的传统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