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b版:教育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菜园花园中药园,“劳动课”来了!

晋江多举措推进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罗山英山小学学生采摘薄荷。

金井双山中心小学“厨艺大比拼”。

本报记者 蔡红亮

中小学生要学煮饭炖汤、种菜养禽、维修家电……教育部近日印发《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今年秋季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引发社会关注。

记者了解到,在晋江,一些中小学校已经将劳动教育与日常教学相结合,让学生们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一批批劳动小达人成长起来。

受关注 劳动课将成独立课程

按照新课标,劳动课程共设置十个任务群,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类。

其中,日常生活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四个任务群。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四个任务群。服务性劳动包括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两个任务群。

新课标一发布,各大家长群都沸腾了,大伙儿议论纷纷。

林女士是一名“80后”家长,家里两个小孩,一个上一年级,一个四年级。看到新课标时,林女士的第一反应是喜悦。“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转变,让孩子学习劳动技能,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这是新时代青少年应具备的品质。”林女士告诉记者,在主抓孩子学习之外,她也很注重劳动教育,在家里都会鼓励两个孩子分工协作,帮忙做家务,从洗碗、扫地、叠衣服等小事做起,也尝试动手种植蔬菜瓜果,让孩子在劳动中收获快乐,也感受劳动的不易。

在拍手叫好之时,林女士也有一些疑惑,“谁来教?怎么教?学校有条件和场地吗?”“如果是市区学校,鸡鸭等家禽怎么养?”……“我们很支持孩子学习掌握劳动技能,也期待学校能搭建多样化教育平台,让劳动教育真正地发挥作用。”林女士说。

不只家长,学校也很关注此次劳动新课标,纷纷进行了解读。

“新劳动课的课程内容和形式更加与时俱进、丰富多样,而且它是渐进式的,随学段晋升,项目难度逐渐增加,逐步提升技能。这与我们学校开展的劳动教育方式不谋而合。”沙塘中心小学校长王国庆介绍,每年5月,学校都会开展劳动教育周系列活动,为不同年级量身定做不同活动。其中,今年,一年级整理书架,二年级养护植物,三年级家务劳动,四年级缝纽扣,五年级水果拼盘,六年级美食烹饪。同学们的参与热情高涨,家长们好评如潮。

劳动教育在晋江校园有多“火”?今年秋季,晋江市第九实验小学即将投用。走访中,记者发现,学校在校园规划建设时,特别划出了一块空地作为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取名为“耕读园”。“劳动教育是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学校开办后,我们将引导学生通过课堂、实践等方式,掌握更多劳动技能。”晋江市第九实验小学筹办组负责人蔡志毅说。

接地气 “班班有块地,人人会劳动”

记者了解到,在晋江,很多中小学校已经开展了各有特色的劳动课程探索,劳动教育蔚然成风。

下午,课后延时服务时间到,晋江罗山街道英山小学的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奔向他们的快乐园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有别于其他学校,英山小学的劳动教育基地要更多样,不仅有菜园、花园,还有一个中药园。

艾草、金银花、薄荷、猫须草……走进英山小学中药园,师生种植的中草药欣欣向荣,绿意盎然,散发着淡淡的馨香,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该校因校制宜,充分开拓利用空间,初步形成了“以中医药文化课程构建劳动教育新样态”的特色教育项目。

一二年级的同学是这一片中药园的“主人”。他们拿上工具,有的负责除草,有的仔细观察中草药长势,有的则为中草药浇水、松土,忙得不亦乐乎。同样热火朝天的还有菜园和花园,其他年段学生也尽心守护着各自班级的“区域田”,劳动中的他们一个个喜笑颜开。

“劳动教育是我们学校的一大特色。2019年,我们就将劳动纳入教学计划,作为校本课程,现已形成了‘班班有块地,人人会劳动’的校园文化。”英山小学校长李珊娜告诉记者,“双减”政策出炉后,学校对劳动教育进行了升级,进一步创新劳动课程。其中,学校结合二十四节气,开展相关系列活动,如冬至话健康、端午艾草煮鸡蛋等,传承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劳动精神,颇受学生们喜欢。

这样的劳动教育让孩子们充满兴趣。英山小学还将劳动课程和其他学科相融合,语文课学生来到中药园学习古诗;科学课学生用自己制作的记录表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美术课老师把美术活动搬到劳动基地,引导学生用画笔描绘校园一景……

“我很喜欢劳动课,可以学到很多知识,还能自己动手实践,在体验中成长。”就读五年级的柯雅琪对各种中药的种植方法、功能如数家珍,回到家还时常向长辈“取经”。在她看来,劳动教育丰富了他们的校园生活。

在晋江,像这样的劳动课案例还有很多。各中小学校因地制宜,积极推进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涌现出了一批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劳动教育典型做法。各校通过制定一个“劳动教育工作实施方案”、落实一份“劳动教育清单”等方式,统筹课程建设,加强学科融合,让劳动教育接地气、有实效。

巧融合 奖你一枚“劳动章”

“课堂是学习的地方,生活是实践的场所。教育只有运用到生活中,才能真正塑造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晋江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多年来,晋江中小学劳动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不少学校还将劳动教育进行延伸,将其融入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之中,充分发挥生活育人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为泉州市劳动教育特色校,金井双山中心小学的劳动教育成果颇丰。早在2013年,学校就将劳动教育引进校园,在横向推进“种植”劳动的过程中,不断挖掘其内涵和延伸价值,纵向衍生出了“创建烹饪校本课程”“创作花样作品”等劳动教育途径,串起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链,五育并举。

多年来的探索,让双山中心小学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五育”融合之道。这不,学校别出心裁,将每周四定为“特殊作业”日,让学生在这一天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手工实践劳动,与家庭嫁接,学生带着课堂所学的劳动本领,回归生活一一落实,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此外,学校还将孩子的表现与“红领巾奖章”的“劳动章”相结合,以评价调动孩子劳动的主动性。

“学校要贯通课堂内外,聚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力量,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晋江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去,晋江各中小学将因校制宜,在劳动课程项目的选择与确定、课程资源和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同时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力量,搭建多样化教育平台和实践基地,真正让学生拥有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