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b版:小记者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西边小学小记者 参观“红色粮仓”

本报讯 (记者 张之杰 通讯员 高燕瑜) 近日,晋江安海西边小学小记者踏上红色研学之旅——参观内坑镇亭顶村“红色粮仓”革命遗址。

小记者们走进一座传统的闽南红砖古大厝,这是革命时期共产党的军资供应站,后来这里还设立了昇文私塾,现在是亭顶村爱国主义教育讲堂。小记者们坐在讲堂内,亭顶村义务讲解员曾火炎爷爷用地道的闽南语向小记者们讲述了粮仓的建立、粮仓的粮食来源、粮食用途,以及革命时期亭顶村的生产、生活情况。通过曾爷爷生动的讲述,小记者们认识到了“红色粮仓”在革命时期的重要性。接着,曾火炎爷爷还带领小记者们观看了亭顶村的新闻纪录片,了解了亭顶端午特色“练星”习武民俗,这一项兼具武术、舞蹈和射击的表演让小记者们叹为观止,不少小记者纷纷模仿起来。最后,曾爷爷带领小记者们参观了亭顶村传统榨糖工艺,了解革命时期生产生活情况,重温红色记忆。

本场研学活动,小记者们重温艰辛岁月,从而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红色精神在小记者们的心里生根发芽。

小记者感言

看到革命年代做饭的大锅,储藏粮食的粟桶……让我了解到革命年代,先辈们的生活是多么艰苦。以后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小记者曾诗涵

曾火炎爷爷向我们讲解了当时亭顶村村民是如何榨糖的:先把甘蔗放进大锅里煮,接着搅拌直至黏稠,最后倒入石头做的模具,待其凝固就成了蔗糖。真是太神奇了!

小记者尤瑞颖

今天的研学让我认识到,革命时期老百姓是如何生产和生活的。没想到这座普通的闽南古厝里,包含着这么多的历史故事,真是让我难忘的一次旅程。

小记者张烟烟

参观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个竹编的“大笼子”。正当我纳闷这个“大笼子”是做什么用的时候,曾火炎爷爷过来告诉我们,这是以前亭顶村村民用来晒龙眼的工具,真是长见识了。

小记者许伟翔

曾爷爷向我们讲了共产党保护“红色粮仓”的故事,让我仿佛也回到了那个战斗的年代。粮食来之不易,我更加懂得了珍惜粮食的重要性。

小记者黄思祺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