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b版:五里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战歌嘹亮

王金表

在晋江又迅速启动一轮大规模全员核酸检测时,我们一行志愿者到了仁和小镇东石的一个村居——郭岑村。亮堂的村委会大楼前,四个硕大的棚架撑起了一个阵地——郭岑村防范新冠病毒临时指挥部。三四百平方米的水泥场,分块设置成五大功能区,红白相间的警戒线间隔五道检测线。一名村干部告诉我们,疫情就是命令,前天夜里接到通知,就迅速行动,连夜搭建,抢占先机,才能赢得胜算。话音虽小,满满的都是自信。严峻有神的目光巡视着四周,他心里知道只有把工作做到细致入微,才能让村民放心。这是一个特殊时期的战斗堡垒,一面鲜红的党旗高高飘扬。

未到八点,人已很多。人们分列在公路两旁,像两条长龙缓缓前行。水泥广场仿佛成为车间里的标准化生产线。时间已到,检测开始,有序而井然,如流水潺潺。晨风拂过,棚架顶帆布微微颤动,人群中有人手中拿着遮阳伞,做好了排队的准备。他们的脸庞没有惊慌,眼神流露出几分自信。几个穿红马甲的志愿者特别引人注目,维持着现场秩序,闪烁着缕缕红色的微光。据身旁的村民介绍:他们有的人特意向厂家老总请假,有的人干脆暂停手中的活儿,转战舞台,志愿服务。面临着疫情,谁都不想落下,看着那一双双白皙的手臂,我知道春风将悄悄地留下一道道阳光的肤色。这肤色,是向险而行的印记,不用化妆,自然美丽。

查码区,一个个身材魁伟的红马甲高声呼喊:“请排好队伍,打开手机,出示你的健康码与行程码!”他们俨然成为红色堡垒前的战士,严密把守着第一道关卡。行人放缓了行进的步伐,手伸进了衣兜,拿出手机,密码输入,点击屏幕。双双锐利的眼睛紧盯着手机屏幕,生怕遗落了每一个细节。“可以了,谢谢配合,请进!”话语亲切,如春风拂过,令人心海起涟漪。

巾帼不让须眉,木兰也“从军”。“嘀”“嘀”“嘀”,耳温枪声声,纤纤细手露出了洁白肌肤,几名女党员挺直了腰板,对着排队群众的额头迅速拨动着前进的琴弦。“机枪”响起,体温无恙,行进如水,荡漾着春风。

等候区,张张橙色的塑料凳子,并排十行,人们安静地坐着,没有焦躁,只有耐心。他们时而翘首张望,盼望着早点儿轮到自己,检测完毕,迅速离开,踏响归程的步伐,快速回到工作岗位,让机声轰鸣,演奏着“坚持生产,支持一线”的战歌;他们时而俯首轻语,“坐好,别害怕,有医生叔叔在!”是谁在喃喃自语:“两天之内启动两轮全市各乡镇村居大规模核酸检测,真是神速!”是春风十里,笑声嫣然。“还没有结束,还有几轮呢!”没有埋怨,更多的是心疼。望着那一身身洁白的衣裳,万语千言化成一句心里话:“辛苦了!”声音绵柔,穿透着力量。衣裳裹挟,人们不能看到一张张美丽的脸,但可以感受一颗颗滚烫的心。“扑通,扑通”,这是战场上最嘹亮的军歌。天使在,力量在,甜蜜涌上心头,克疫除毒的喜悦爬上了眉角。

登记区,手机对焦身份证:扫描,没有反应;摇头,没有叹气,一次、二次……启动原始方式,手指录入,敏锐的目光直盯着户口簿,亲切地问道:“几个小孩子,大的今年有几岁,叫啥,名谁?不着急,一个一个来!”“好了!”话语像春雨滋润心田。

拄着拐杖的老年人,牵着几个孩童的中年人,抱婴儿的年轻夫妇,穿着校服的“红领巾”,他们十人一组,一米间隔,有序行进,依序坐下。背靠椅上,摘下口罩,露脸、张嘴、起身、离开,与医生们配合得那么流畅。不得不说,心有信念,配合也默契。争速度,抢时间,只为了早发现,早隔离,斩断传播链,还给生活原有的样貌。

“别怕,幼儿园刚做过!”“真乖,棒棒的!”些许话语,永远是那么柔和,那样亲切。看,学校一名党员志愿者正搀扶着一位拄着拐杖的白发老人,“阿姨,身份证请收好!”。这一面党旗,比三月桃花还要红艳。

站久了,跺跺脚;腰酸了,捶捶背,手麻了,转转手指;有困意,起起身……谁都不想耽搁一分钟,与疫魔赛跑,冲刺越发有力量。

村里的大喇叭热情,双语播放:“……请带好身份证或户口本到村委会接受核酸检测……”和着洪亮的喊声,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正向村支书汇报着进家入户“东请杨老,西催郭少”的故事。原来,他趁着闲暇,带上乡村锣鼓队,一家家催促,生怕落下了一个人。鼓声雄浑,战歌嘹亮,穿透着生命的伟力。

听得口音,她不是本地人。望身材,苗条,丹凤眼,娴熟规范地操作采样的动作。红日加强了威力,棚架帐篷越发闷热。汗水湿透了衣裳,趁着空隙,她赶忙起身,活动手指,直直腰身,一双坚毅的眼睛,闪烁几分攻坚克难的光芒。“封口袋没有了,帮忙拿来。”她轻轻地示意,声音清脆甜美,着实令人爱怜。或许不是本地人,或许是她已连续好几个小时不停歇地工作,引发了人们的注意。趁着吃午饭时,我靠近询问:“哪里人?什么时候来的?”

“昨天凌晨三点接到院里通知,简单打理行装,四时在县医院誓师出发,四五小时高速公路奔驰才到晋江,安排到这里来。”这是一位孩子正在上幼儿园中班的母亲,临时受命奔赴晋江抗疫前线。摘下口罩,瘦长的脸颊,绳子勒出道道微红印记。

“家里孩子谁照顾?担心吗?”她沉默了一会儿,“没关系,有她姥姥照料!”一阵沉默,是母性的本能反应;一声“没关系”,穿透着力量。她来自宁德市古田县,姓王,名惠娟。她告诉我,疫情不除,绝不返回。在场的人听得纷纷红了眼,有的人选择默默地离开,生怕眼角的泪珠不能表达一身的敬重。“走!”几分钟,她和同伴又投入了工作,身影依然清晰、美丽。

一所村庄,一个阵地,满是故事。疫情当前,党旗飘扬,战歌嘹亮。我知道为疫发声,谁都没有退缩,坚定前行,悠扬透亮。不分年龄,不论岗位,看得见的,看不到的,都为战“疫”,默默付出,萤火虽微,愿为其芒。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