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常之时 扛起“非常之责”
疫情如火,军令如山。晋江市委市政府有号召,“三农”人怎能缺席!3月16日上午,在接到上级指令后,晋江市农业农村局快速响应,火速集结部分党员干部和业务骨干,不到一小时,第一批31人奔赴陈埭镇支援。
“选派党员干部要听从指挥,不畏困难,奋勇冲在疫情防控一线,严格落实防控工作各项措施,用实际行动展现农业农村局机关党员干部的担当精神和良好形象。”“出征”前,晋江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友加再三叮嘱。
在疫情吃紧阶段,一线人手告急,数次急需支援。“我是党员,坚决服从安排,听从指挥!”“让我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党员干部主动请战的声音不绝于耳。时间不等人,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晋江市农业农村局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多次、分批抽调人手,不遗余力地将局科级干部、中层骨干、优秀年轻职工、能干的“娘子军”等全数压上,分三批次组织107名干部职工奔赴疫情防控第一线。抽调人员中,科级干部14人,股级干部35人,其中党员70多人。
陈埭镇庵上村、仙石村、涵埭村、海尾村、洋埭村,池店镇、西园街道、晋江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哪里需要就去哪里!无论是冲在前线,还是守在后方,晋江市农业农村局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奋战的身影无处不在。3月16日以来,李友加率25名精锐紧急驰援陈埭庵上村,晋江市农业系统党委书记施建成、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许建林也分别带队包干陈埭仙石村和涵埭村,筑牢基层防疫“铜墙铁壁”。到抗疫的最前沿,把鲜红的党旗插在抗疫一线,成为他们的战“疫”使命。
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抗疫以来,分赴各个点位的党员干部纷纷挺身而出,带头做表率、走前列。
“特殊时期,不能出村,请安心居家……”战“疫”紧张时刻,守好村里每一道关卡,才能守护一村人。当好“卡口战士”,是阔兴路口卡点组长张文圣神圣的职责。逢车必查、逢人必检,他带领值班同事一起把牢关口,做到不落一车、不漏一人。与此同时,核酸检测、消杀、转运物资、搭建帐篷等现场,也常常有他忙碌的身影。
3月27日,晋江市农业农村局驻陈埭庵上村工作人员、退伍军人陈长伍,在和民警一同去附近一厂房入户摸排时,发现里面住有两对刚从贵州来晋江没两天的夫妻。工作还没着落,他们就因为疫情,断了生活来源。得知该情况,陈长伍赶紧回到值守点,把矿泉水、花生牛奶等剩余物资送去给他们充饥。随后,陈长伍立即将该情况上报领导,细心的他考虑到贵州人喜欢吃辣,还特意提出可以送点辣椒给他们。之后两天,晋江市农业农村局多次派人登门为他们送上猪肉、蔬菜、水果等生活物资,令他们倍受感动。
在紫帽镇霞茂村、紫星村,安海镇前湖村、坝头村,龙湖镇石厦村、福林村,李少峰、杜建超和张谋炎3名驻村第一书记从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生力军,化身为疫情防控“最后一米”的守门员。即使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喊到干哑、站到脚麻、走到腿软,他们也不喊累,用行动践行着一名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
在这支抗疫铁军中,还有两位特别的“女战士”。作为来晋挂职干部,林雪霏、丁财珍也主动请战,下沉“疫”线与大家同向而行,并肩作战。
“当过城管,送过快餐,守过卡口,骑过三轮车,当过信息员,扫过楼,报过各种报表……感谢这24天的难忘经历,感谢涵埭人的关照!”4月20日晚,同样作为挂职干部,晋江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林雪霏在朋友圈写下了如此感慨。
疫情初期,她舍下3岁儿子,主动请缨支援陈埭涵埭村抗疫工作。24个连轴转的抗疫日夜里,她身兼数职、扮演多重角色,还和一名村委连续半个多月为村里一位因疫情独自留守在家的少年送快餐、麦片、花生牛奶等生活物资,让独居小男孩不再感到孤单。
一个多月没回家,家中幼小的孩子令林雪霏牵肠挂肚。“幸好我们团队氛围好,大家互相扶持,这让我觉得并没有那么苦。”她笑说,“我这不算什么,晋江的干部才是‘钢铁侠’。”
同样作为挂职干部,晋江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助理、龙岩市上杭县农业局经作站副站长丁财珍看到局里发出抽调人员支援抗疫一线的通知后主动请战,成为第一个主动报名的女同志。当天下午,她就迅速奔赴陈埭镇洋埭村,投入紧张的核酸检测志愿服务工作中。几天后,她服从组织安排,转战陈埭镇海尾村江滨南路查验点,把好疫情防控“入口关”。“我是一名党员,与晋江人携手战‘疫’是我引以为豪的事,也是我必须践行的使命。”丁财珍说,这次的抗疫经历,也将是她挂职生涯中最特别的回忆。
“你们放心去战‘疫’,我做你们的坚强后盾!”在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要求前往一线的时候,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为了能让前方“战友”无所顾忌地前行,坚守在“幕后”战场,全力当好“后勤兵”。
有着24年党龄的“侯哥”侯辉挺四处奔波采购“粮草”,全力保障下沉支援干部职工和留守人员的口粮问题;还有30年工龄的“鸿阿”陈志昂,不分昼夜地为前方队友准备口罩、防护服、酒精等抗疫物资。除了他们,局里留守后方的人员全方位、全天候做好后勤服务,牢牢筑起疫情防控后勤保障堡垒。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也深深牵动着晋江市农业农村局离退休党支部、离退休干部职工协会老同志们的心。他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恨不能再上“战场”。
“钱不多,给抗疫人员买两瓶水,他们太辛苦了!”今年85岁的刘秀文慷慨捐资1万元,表达她的一点心意。
虽然年纪大了,不能在一线抗疫,但他们毅然接过爱心接力棒,踊跃捐款,力所能及地为抗击疫情做出点滴贡献。截至4月3日,晋江市农业农村局离退休党支部、离退休干部职工协会共有83位老党员、老同志踊跃捐款,总计46000多元。还有部分老党员、老同志分别在各自村社中献爱心,踊跃捐款捐物,用实际行动汇聚战“疫”暖流。
以非常之策 应对“非常之势”
在下沉一线中,如何快速提升战斗力,加快筑牢战斗堡垒成为关键。
陈埭镇大部分村庄常住人口多、人员复杂多变,要做好核酸检测等工作,难度不小。怎么办?
“排摸清楚家底很重要,发挥群众作用是关键一环。”庵上村自3月22日被划定为封控区以来,李友加深刻意识到,疫情防控工作最重要的就是“管住人”。只有把人“管”住,才能真正切断病毒传播链、传播途径,为病毒溯源、防控工作争取时间,才能凝聚起更强的战斗力。
怎么管?驻庵上工作专班给的答案是:“管起来、管规范。”
在这场“全民战疫”中,庵上村处处涌动着平凡而又伟大的“红马甲”,从维持核酸检测秩序,到封控期间的入户配送生活物资、照护困难群众,他们无时无刻忙碌在其中。他们满腔热情,乐于奉献,为庵上疫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重要作用。
随着庵上村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如何让这支队伍更好地发挥表率和正面引导作用呢?3月31日,在工作专班的牵头下,庵上村在全市率先为当地防疫志愿者“量身定制”了一份行为规范,通过进一步规范志愿服务行为,树立志愿者良好形象,提升服务质量,推动疫情防控工作落实更得力、更具正能量。
很快,这个做法就在兄弟村复制推广开来。有着200多名志愿者的涵埭村,也制定出台《涵埭村志愿者管理办法》,组织全员岗前培训,要求其统一绿马甲穿着、持工作证上岗。4月20日,在涵埭村工作专班的推动下,涵埭村社会治理志愿服务队成立,通过这一形式,将好的做法固化,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机制,为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做出更大贡献。
作为仙石村工作专班组长,施建成还被临时授命担任仙石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在他的带领下,仙石工作专班发动一切可用力量,累计发动32名党员加入防控队伍,对外严防、对内严控,让党旗高高飘扬在仙石防控一线。同时,通过制定《仙石村志愿服务队工作制度》,规范提升志愿服务质量,为守住“无疫村”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你好,这里是庵上村抗疫服务热线,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到您?”电话响起,晋江农商银行驻陈埭镇庵上村的志愿者郑诗茗迅速接起电话,边听边详细记录来电群众的诉求。
此前,虽然热线一直都有开通,但是防控疫情任务重,人手紧缺,有时候没办法兼顾。李友加注意到该情况后,立即安排两名细心的志愿者专职负责村抗疫服务热线,“我们对接到的问题按类别交由工作组、村干部或网格人员及时精准处理,开通当日受理并妥善处置8起涉及外来务工人员的吃饭、看病等民生问题。”
让群众遇到问题“有渠道反映”、“有渠道落实”,庵上村抗疫服务热线专人专职管理的做法,也被复制到了陈埭镇其他村等。
为加强对隔离人员返村居家健康监测和管理,陈埭庵上村、涵埭村工作组精细谋划,分别制定解决解除隔离返村人员的安置流程,严格接收程序,将隔离回来的解除集中隔离人员一一接回家中,强化管理,落实居家健康监测,并送上物资包、健康包等等,做实做细生活服务保障,用暖心行动织密民生网络。
行非常之为 造就“非常守护”
社会的温度,取决于“底线”刻度。疫情防控期间,保底线,最重要的就是保民生。
如何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物资?晋江市农业农村局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充分发挥“三农”资源优势,打通打实疫情防控“供给链”,有效确保疫情防控的“大后方”稳定。
胡萝卜、西红柿等新鲜蔬菜,泡面、罐头、鸡蛋等农副产品,以及新鲜猪肉、各类海鲜……不到半个月,一车车满溢着爱心的生活物资分三批次陆续抵运陈埭,丰富多样的农副产品,汇成一股股暖流持续涌入陈埭。
为充实和丰富群众“菜篮子”,晋江市农业农村局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想着法子变“花样”。在他们的号召发动下,40余家农业场户、农业龙头企业、涉农单位踊跃参与爱心捐赠行动,共捐赠101吨蔬菜、5吨大米、15头猪、4.5吨海鲜、3000多箱农副产品和休闲食品。同时,针对疫情防控期间运力紧张、物流困难的问题,部门还协调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福建省晋江市分公司调配车辆承接捐赠物资的运送任务。
“非常感谢你们,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吃到新鲜蔬菜!”面对这份爱心善举,当地群众都十分感动,也备受鼓舞。
其实,这些农业主体送到的不仅仅是爱心物资,更是万众一心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
4月6日起,庵上村开办爱心平价食堂,为住处没有炊具的新晋江人特供配有酸辣饭菜的5元爱心平价餐,累计为4751人次提供爱心餐,日均供应396份。庵上村工作专班还关注经济困难等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问题,派发“庵上村爱心包”1995份。
“这馒头真好吃,又大又有嚼劲,扛饿!”继“家乡味”的爱心餐“上线”后,一个个热气腾腾的“家乡味”大馒头也“出炉”了。为了让群众早餐吃得方便舒心,工作专班为村里一家早餐保供点对接联系顺成面业公司,协调供应面粉、白糖等原材料,确保每天供应2000个馒头,让群众能吃上热乎乎的早餐。
“大多数新晋江人无储备生活物资的习惯,在封控期间,如未能及时供应生活物资,就难以将人员管理起来,甚至容易造成社会不稳定。”李友加介绍,庵上村工作专班还在全村四个角落选取4家商超作为群众生活物资定点供应单位,群众线上下单后,每个商超安排2名志愿者线下开展无接触配送。同时,通过社会捐赠、上级调拨、群众集资等方式解决生活物资供应问题,坚持分配公平,新晋江人优先,为把人员“管起来”打好工作基础。
在涵埭村,有这样一支特殊的志愿者队伍,她们每天戴着塑胶手套、防护面罩、口罩,骑着三轮车穿梭在村里的大街小巷,第一时间为村民送去新鲜的保供物资。这是一支由67岁阿姨李淑琴带头组建的“菜篮子”志愿者服务队,共有30人,其中24名志愿者为女同胞,年龄最大的有72岁。据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19日,“菜篮子”服务队一共配送了16万多份物资。
疫情散去,但善意与温暖从未散去。“感谢你们在危难时刻义无反顾、挺身而出,我们将永远心存感恩!”晋江市农业农村局驰援人员用心用情的付出,给了在地群众更加坚定迎难而上、笃定前行的勇气。即将凯旋之际,他们将千言万语,汇作充满爱的文字,流淌在一封封感谢信中。这些感谢信,也成为这股“农”情厚谊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