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b版: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双减”路漫漫 教育记者常相伴

作为教育口的记者,同时是一年级学生的家长,去年,“双减”政策重磅来袭时,本人处于既“减负”(作为家长)又“增量(工作量)”的状态。

晋江实施“双减”,这一路,我是见证者,也是记录者。双减“清单”、课后延时服务收费……每一条与之相关的消息,我都紧紧把握。那段时间,与教育局也形成了默契,有新动态,他们都会第一时间告知我,由本报首发。

在享受大家对我的高效率点赞之时,殊不知,我也曾一度遇到瓶颈。一开始,我把更多的笔墨放在学生、家长身上。偶然间,一次与一位小学校长的对话,“点醒”了我。聊天中,谈及学校落实“双减”情况,校长向我分享了学校老师的一张时间表。早上七点多到校,晚上六七点才能回家,整整12个小时“在线”。

那一刻,我醍醐灌顶,我的报道视角似乎过于“局限”了,与“双减”息息相关的,不只学生、家长,老师也是主角。你看,这就是记者,看似很平常的几句闲聊,是可以拓宽思路的。

我开始去观察、了解“双减”背景下老师的一天。从中,我看到了老师的教学因为“双减”而做了很多的调整,包括备课、作业设计、课堂内容等。从日出到日暮,他们的辛苦与付出,是很多人不曾真正感受到的。

幸运的是,我有报社这个平台,让我能发挥所长,把这些幕后写成报道,把晋江教育人的故事讲给大家听。随着报道内容的逐渐丰富,宣传渠道的拓宽,读者对“双减”的了解更全面,晋江也多次上榜教育部“双减”典型案例。

“双减”路漫漫,教育记者常相伴。我时刻告诉自己,未来的记者生涯,要不断前行,走近教育,用心做新闻。

记者 蔡红亮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