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01b版:菲律宾 上一版   
上一篇

能开船也能“造船” 深沪老船长的巧手艺

本报记者 施蓉蓉 秦越

近日,记者从晋江市深沪镇后山社区获悉,社区正计划打造一个船模馆,展示不同时期的渔船和渔业相关物件。“我们社区有一名老船长正在做船模型,我带你看看去。” 后山社区党总支书记陈胜义带着记者来到这名老船长家里。

来到目的地, 一个搭在家里楼梯旁的简易工作台,老船长吴式墩戴着眼镜,正专心致志地制作着一艘还未完工的钓槽船。

“下一步要结帆。”吴式墩的手上是一条细绳子,另一头系在船桅上,一旁放着一串已制作好的小零件,这些小零件大小约0.5厘米,是用来结帆的,十分精致。

放下手里的活,吴式墩和记者聊起他是如何从开船到“造船”的。

13岁开始,吴式墩就开始出海帮工,然后一步步成长为经验丰富的船长。“以前出海捕鱼以风为动力,靠天吃饭;现在渔船越来越先进,出海作业的风险也越来越小。”今年62岁的吴式墩,和船打了半世纪的交道,也是深沪渔业发展的亲历者。对他来说,渔船不仅是谋生的重要工具,也是亲密的伙伴。

2010年左右,吴式墩开始对制作船模型产生了兴趣。他借来造船的图纸,一边研究一边着手制作。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芳财和吴式墩是好友。当时,吴式墩在制作过程中碰到困难,常常请陈芳财指导。在学习和摸索中,吴式墩耗时4个多月,完成了第一艘船模型的制作。吴式墩说,在这个过程中,除了陈芳财,还有陈兰汀、陈清谅等造船业的好友都给了他不少帮助。

在吴式墩家中,摆着不少已制作完成的船模型,其中有几艘正浮在鱼缸的水面上。“这艘是大排船,这艘是牵缯船,这艘是上世纪80年代厦门主要的船型……”粗略统计,吴式墩至今已完成约20艘船模型的制作,看到喜欢的船,自己也能凭借对船的了解,绘制出图纸来制作。值得一提的是,吴式墩大女儿出嫁的时候,船模型也成为其中最别具一格的嫁妆。

“以前休渔期没事做,现在的休渔期都扑这上面了。”吴式墩笑着说。

后山社区党总支书记助理陈茂容告诉记者,后山社区是传统的渔村,当前社区正在筹备船模馆,计划展出不同时期的渔船和渔民生活、作业物件,让大家可以了解深沪渔业的发展和渔民生活的变化。

“当前已收集到3艘渔船,都是村民自己制作捐赠的,其中有一艘是吴式墩所制作的。”陈茂容介绍,后续将继续推进船模馆展品的收集。

陈胜义告诉记者,作为传统渔村,“渔”不仅是社区居民主要的谋生手段,也成为几代“讨海人”和海内外后山人共同的乡情和乡愁。“打造船模馆一来可以造浓社区的渔文化,二来也可作为更多人了解渔村的窗口。”陈胜义说。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