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苏明明
时间▲2月21日 星期一 天气▲小雨 地点▲西园街道屿头社区
三次到访屿头社区,每次都有新发现。
第一次,我刚好碰上社区干部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文体中心项目,从楼层数到车库,方方面面。第二次,巧了,又碰到他们聚到一起,只是讨论的主题换成社区主干道白改黑项目。第三次,我注意到办公室的格局稍作调整,原本空白的一面墙多出一张大图——屿头社区作战图。
社区党支部书记洪耿谋夸我“眼太尖”,他说这张图才上墙没几天。图中列出了“7+2”个项目,“7”是今年开始筹备、即将实施的7个重点项目,此前提到的文体中心项目和社区主干道白改黑项目都在其中,“2”是近几年来每年持续实施的2个项目。
看着看着,我心中有个疑问:“这些项目要实施到位,得不少钱吧?屿头社区为什么有底气策划这么多项目?”这么想也就这么问了。
“当然有底气,我们的底气来自社区集体经济收入。”洪耿谋说。
眼见为实,他们将我带到屿头盐埕工业区。只见15栋、近3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整齐排列,中间还空出小广场,作为工人们休闲去处。目前,已有15家企业入驻这个工业区,以仓储物流业为主。“这个工业区就是社区建的,每年仅租金就为社区带来近300万元的收入。”洪耿谋说。而这,仅仅是社区集体经济收入的一部分。
在屿头社区的党建馆,我看到了这个社区的“发家史”。自1997年始,屿头社区将近960亩抛荒地收归集体统一经营流转,迈上发展集体经济之路,每年创收四五百万元。目前,屿头社区集体资产已达7500多万元。
集体经济富起来的同时,近几年,屿头社区先后投入数千万元用于教育事业、医疗保障、养老服务、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不断增强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这张作战图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作战图中的9个项目,既有为社区集体创收的文体活动中心项目、标准化工业区改造项目、社区研学项目和土地盘活项目,也有提升人居环境的八仙山后花园延伸项目、社区主干道白改黑项目、诗意屿头项目,还有惠及民生的敬老院医养结合项目及社保、新农合缴交项目。每个项目后面,还有专门的进度条。
洪耿谋告诉我,挂上作战图是用来提醒大家:今年要做什么?已经做到哪儿了?还有哪些没做?
透过这张作战图,我看到了屿头社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农村跨越发展,引领群众实现共同富裕,助推乡村振兴的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