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b版:教育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灵源街道群峰小学:

劳动教育做“加法” 菜园变乐园

本报记者 蔡红亮 文图

“走,带你去童心园看看我们种的菜!”每天下午课后延时服务,是晋江灵源街道群峰小学学生最期待的时光。每每这个时候,老师会带领他们前往学校的劳动教育基地进行实践,或到农具小博物馆认识农具,或到菜地观察种植的蔬菜生长情况,浇浇水,施施肥,欢笑声不断。

“双减”之下,群峰小学多措并举,让学生减负不减乐。其中,不得不提的便是“童心园”劳动实践基地。学校积极开设劳动实践课程,倡导学生走出教室,零距离接触大自然,让孩子们在劳动实践中体验生活、收获知识、磨炼意志,将菜园变成了乐园。

占地近600平方米的“童心园”位于学校教学楼侧面场地,走近一看,充满生机勃勃的菜地划分为大小不一的12块班级种植地,密密麻麻地种满了白菜、花菜、菠菜等新鲜蔬菜,红红绿绿煞是可爱。鹅卵石硬化田间小径“穿梭”于菜地之间,下雨天,学生来察看蔬菜就不怕脏了鞋。菜地两侧还种了一些珍贵树种,它们不仅是班级种植区蔬菜的挡风使者,还是学生科学课认识树种的观察区,经常可见学生驻足观察。

“在童心园里劳动让我体会到了农民伯伯的辛苦,粮食的来之不易,我在学校里不仅学习到了知识,还学会了许多技能,我非常喜欢学校开设的劳动课程。”学生吴安倪说。

“‘童心园’里还有一个农具博物馆,摆放着不同年代的各种农具,学生也很喜欢到那里研究不同农具的用途。”群峰小学校长蔡天启介绍,学校劳动实践基地的教育功能立体且多元,学生可以自己动手种植、养护,感受田间劳作之美,还能了解二十四节气及认识农具,学会分享与珍惜。尤其是“双减”政策的出台,让劳动教育基地发挥了更大的用处,学生充分利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进行劳动教育学习,收获不一样的快乐。

蔡天启还提到,学校还围绕“童心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蔬菜义卖活动、送菜上门关爱孤寡老人活动、创新小画家作品展、耕作趣事杂谈分享会、评选“当代小农夫、创新小作家、田园小作家、最火观察日记”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实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

经历两年的探究摸索实践,如今,群峰小学的师生已基本掌握芋头、芥菜、生菜、花菜、橄榄菜、空心菜、蒜、葱、秋葵、油麦菜等近20种蔬菜的种植方法;学生观察日记的撰写也日渐成熟,图文并茂,栩栩如生。在去年10月底,群峰小学的“童心园”劳动实践基地还入选第三批福建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特色项目。“接下去,学校将进一步挖掘劳动教育基地的资源,让其更好地成为‘双减’下,课内教育的延伸。”蔡天启说。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