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b版:产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体制创新 公共科技平台“提质增效”

中鞋革晋江院研究员正在做实验。

本报记者 柯雅雅 董严军 文图

就在不久前, 海西纺织新材料工业技术晋江研究院(以下简称“海西分院”)的机构性质及运营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由原来的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调整为公益二类科研型事业单位,希望进一步激发海西分院的创新活力,推动晋江市纺织服装产业加快创新发展。

除了海西分院外,2020年1月开始,晋江市公共科技创新平台正式统一进行归口管理后,晋江以集成改革为抓手,进行了一系列优化调整,如中鞋革晋江院拆分检测业务板块,更加聚焦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晋江·哈工大机器人研发中心实现企业化运作;福建海峡石墨烯技术研究院引进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管理运营……

在引入众多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的同时,晋江结合各个平台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实行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调整等,为公共科技创新平台“提质增效”,深度介入产业链的前端到后端,真正发挥智慧引擎的作用。

优化调整 ▲ 技术痛点聚焦

2021年12月29日,通用技术中纺院海西分院举行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大会暨第一届第一次会议。“这次会议也意味着海西分院的机构性质及运营管理体制都发生了变化。”海西分院副院长郑小佳告诉记者,海西分院自2013年落地晋江后,在平台建设、科研开发、成果转化、企业服务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不少亮眼成绩。

8年多来,海西分院累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4项,服务企业2700多家次,共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76项,并先后与20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获评“泉州市新型研发机构”“福建省新型研发机构”。但随着海西分院不断发展壮大,在实际运营管理中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创新发展的因素,改制成为必须迈出的一步,而且是海西分院发展的重要一步。郑小佳指出,改制后的海西分院仍旧是事业单位,但机制体制更加灵活。

此次改制后最明显的一点便是,海西分院由原来无经营服务性收入调整为可有经营服务性收入,“这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开展技术服务及成果转化等形式自主创收。”郑小佳指出,“海西分院可以通过自主创收,实施更加灵活的科研及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体制,进一步提升科研人员的薪酬福利水平,激发科研积极性,提升平台的创新活力。”

同海西分院一样,落地晋江后,众多公共科技创新平台不断进行优化调整,进一步释放平台的科技创新活力和效能。

如中鞋革晋江院拆分检测业务板块,更加聚焦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福大科教园发展中心从一类公益事业单位调整为二类公益事业单位,全权委托福州大学开展人才引进、职称评定、薪酬绩效等工作;哈工大机器人研发中心实现企业化运作;福建海峡石墨烯技术研究院引进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管理运营……

“归口管理后,经过不断梳理,我们根据不同平台的属性给予合适的功能定位,实现整体的协同联动。”晋江市科学技术局局长蒋家兴指出,比如福大科教园、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具有人才培养、基础研发、应用开发到产业化落地等全链条优势,中鞋革晋江院、中纺院海西分院等平台最擅长应用开发,能够整合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成果进行二次开发落地晋江,“不同平台的协同联动,使人才培养、基础研发、开发应用、孵化加速、产业化落地等各个环节串联形成一个闭环,最大程度释放科创平台效益。”

落地晋江 ▲ 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改制后的海西分院对自身仍有着清晰的定位——成为国内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纺织行业区域性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晋江市纺织鞋服产业转型升级,支撑和引领晋江乃至泉州纺织鞋服行业高质量发展。

“每个平台的机构性质和定位是不一样的,改制是为了实现自身更好发展,更好地服务企业和行业。” 当然,郑小佳也清楚,改制后的海西分院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改制后如何细化体制机制,如何加强团队建设,如何造血创收,形成良性循环等。

在这些方面,中鞋革晋江院的机制体制建设、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的团队建设等成效,或许能给其他平台提供不少借鉴。

“2013年落地晋江至今,我们院已经建立起了比较灵活高效的运营机制。”中鞋革晋江院院长王文琪告诉记者,落地第二年中鞋革晋江院就实现了盈利,做到了引进一家院所,联合一批高校,聚集一批人才,促进一批上下游企业的发展。

王文琪介绍,中鞋革晋江院为晋江市政府引进,由中国皮革制鞋研究院有限公司牵头,与泉州7家产业链上下游头部企业共同出资组建的皮革制鞋行业技术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母体合作单位为央企,研究院是混合所有制独立法人单位,体制机制较为灵活。

“我们建立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有效释放了科技创新潜能,提高了创新效率和效益。同时,建立市场化用人、薪酬、奖励、绩效考核等制度,充分激发员工活力,形成较强的科研服务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自我造血’和良性可持续发展。”王文琪坦言,也正是得益于机制体制构建合理,中鞋革晋江院在科研上,实现研发与应用深度融合;在产业服务上,实现平台和企业互利共赢。

发展至今,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获得不少晋江企业的肯定,其中较强的研发能力更是为企业所青睐。据了解,截至目前,其引进全球化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19个,各类人员超300人,其中有146人次入选国家中科院、福建省、泉州市等各级人才计划。在项目竞争方面,采用内部团队相互竞争的方式,其中优先推荐与企业合作程度较深及基础研究较强的项目,从而保障项目质量,促进成果转化。

“平台要真正发挥效能,除了政府引导,还需要平台自身能够沉下心,扎根在晋江,既然选择来了就要认认真真去做些事。”王文琪坦言,从无到有做出成绩确实不容易,在平台发展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需求,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有不同诉求,政府期望平台效益,“我们要去综合这些需求,整合各方资源,动态调整,寻找适合平台的发展路径,才能实现助力行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目的。”

自我造血 ▲ 全面释放科创平台效益

晋江是我国最重要的纺织鞋服生产基地之一,从这里走出了众多国内甚至国际知名品牌,但在转型升级中,也面临着结构不够合理、产品档次偏低、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因此,晋江从2012年便围绕产业基础,开始引进高水平科研平台,依托平台技术、人才和行业资源优势,提升各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平台在合适的时机做出适当的改革或者调整是必需的。”蒋家兴指出,当前引进的9大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大多处于建设期或者是成长期,“我们全面过细平台运营过程中的痛点难点,逐一梳理并推动平台改革,从制度层面激发平台活力,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当前,晋江已经出台了《关于加强晋江市公共科技创新平台规范管理的若干意见(试行)》和《关于加强晋江市公共科技创新平台专项资金规范使用的若干意见(试行)》两份文件,统筹创新平台建设与运行,破解多头管理、资源分散、协调不足的问题。

“出台相关的管理办法,就是从顶层设计出发,有利于平台做大做强,有利于更多的人才积聚和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规范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平台的科学效益和社会效益。”蒋家兴表示。

据悉,2021年,晋江市各类科研平台累计汇集科研人才1187人,开展各类产学研合作、科技服务项目1165个,累计服务企业1300多家次,金额超过8000万元。

蒋家兴指出,下一步,晋江将进一步加强推动协同创新。加强平台与平台之间、平台与企业之间的协同联动,成立产业创新联盟、开展实验室共建、组建创新联合体,构建协同创新新格局。

晋江多次指出要释放科创平台效益。未来,晋江将实施高水平科创平台建设行动,加快“一廊两区六基地”建设,投建国科大智能制造学院,推进福大科教园二期规划建设,强化平台联动,深化校院企合作、产学研用融合、科创与招商协同,用好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打通科研“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全面提高科研成果本土落地转化率。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