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小记者 蔡浩宇(梧垵小学)
潘舒霖(罗山中心小学) 文图
本报讯 近日,晋江罗山中心小学、梧垵小学小记者走进五店市大夫第——晋江市工艺美术馆,在晋江市工艺美术大师吴康为和泉州市级非物质遗产项目“磁灶窑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吴松森的指导下,化身“小匠人”,学习了陶瓷彩绘和拉坯,领略了磁灶窑工艺的魅力。
开始学陶艺拉坯了,吴松森老师先给我一团馒头大小的陶泥,再教我在盘上定位。机器开始启动,旋盘转了起来。只见吴老师一手扶着固定好的泥团,一手用大拇指往下轻轻地摁。我也学着他的样子,把两个拇指都伸进去,轻轻地摁着泥团转。就这样,在老师的帮助下,我做出了一个小葫芦。
陶瓷彩绘也给喜欢画画的小记者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吴康为老师拿起一支笔,随意几笔就在陶瓷碗上画出一只公鸡。他告诉我们,他已经和陶瓷、绘画相伴50多年。由于爷爷奶奶从事陶瓷手工制作,年幼的他耳濡目染,从小对陶瓷和绘画都充满兴趣。“13岁就跟着当地的老师傅从事陶瓷彩绘工作。”看着老师画的山水、松树、公鸡等,我都入迷了。我接过陶瓷碗和毛笔,准备开始画。这时,耳边响起老师说:“画画时水不能沾太多,颜色要渐变色,对待陶艺一定要用百倍细心去完成。”画兰花是我最拿手的,我拿起陶瓷碗和毛笔不加思索就下笔了,可是一不留神水还是加多了,导致第三笔的墨扩散开了。但是,老师还鼓励我说,画得很好。重新调整心态,我完成了兰花,还画了竹子。
在老师悉心指导下,我完成了本次陶艺活动,心里美滋滋的。通过这个活动,我懂得了:在陶艺制作中更重要的是细心,要用心体会细节,要多思考并做到长久地坚持和努力,才能完成出色的艺术品。
小记者感言
吴松森老师将双手放在陶土上,全神贯注地制作。看着他那专注的眼神,再看看周围那精美的陶瓷。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陶瓷既是人们技艺、汗水和想象力的结晶,也是中国历史文明和中国劳动人民努力的结晶。这中国历史的“瑰宝”,一定要得到传承。
蔡森烨(晋江罗山中心小学)
看着老师娴熟的示范动作,我不禁崇拜起老师。在老师的协助下,我成功做出了一个精美的陶瓷花瓶。看着自己的作品,很有成就感!
柯楷烨(晋江罗山中心小学)
这次活动,让我切身感受到陶瓷工艺的伟大之处,它是我们上千年的瑰宝,是我们祖辈的智慧结晶,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艺术,为我们带来无数的方便,像一团烈火温暖人心。愿这磁灶窑火千年不熄!
许宏煜(晋江罗山中心小学)
指导记者 欧阳霆 董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