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双减”背景下的第一个期末备受关注。如何既响应政策,又掌握孩子学情,晋江各学校绞尽脑汁,“游园式”测评、趣味闯关等“乐考”形式应运而生。
“乐考”的背后,是学校老师们的头脑风暴。为了做好期末测评,磁灶梅里中心小学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一、二年级各学科老师光设置题目就用时一个多月。不少老师直呼“太烧脑!”“比出试卷还难!”与此同时,老师们还要花很多时间,在微信群里一一解答家长们的疑问。
“乐考”带来的成效,家长们看在眼里——今年期末,他们能够明显感受到孩子的压力比面对传统纸笔考试时小了很多,“备考”更轻松、更欢乐。然而,这并不能抵消家长们内心的焦虑:仅通过几个关卡来检测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成果,是否有些“草率”?等上了三年级,孩子能否顺利衔接?能否很快适应纸笔考试?
这些问题,也许可以从“经验丰富”的晋江市华泰实验小学身上找到答案。早在2014年,华泰实小就试水“游园式”期中学业检测,并坚持至今。该校用实践成效告诉家长:分数不是唯一,孩子的发展可以很多样。
减负路漫漫,不让分数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也需要家长的理解与配合。在孩子成长路上,老师和家长应该成为配合默契的搭档、志同道合的伙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补互促、协同发力,才能让“双减”政策发挥最佳效益,才能真正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 红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