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蔡明宣) 2015年12月20日,中国—韩国自由贸易协定正式实施,如今中韩自贸协定已实施满6周年。6年来,泉州海关共为辖区企业签发中国韩国优惠原产地证书1.2万份,货值3.5亿美元,预计为泉州出口企业在韩国享受关税减让逾1700万美元,惠及200多家电机、鞋类、塑料制品、纺织服装等企业。
据悉,在国际贸易中,自贸协定原产地证书常常被称为各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纸黄金”。持有这一证书的货物在自由贸易区范围内的进口国海关通关时,可享受关税减免优惠待遇,大大提升出口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凭借海关签发的原产地证书,我们出口韩国的食品可以享受韩方的协定税率,随着通关成本进一步降低,我们将拥有更多价格优势。”谈及2021年公司的出口情况,渔家翁食品公司总经理郑东方表示,6年来,公司向韩国出口的食品,在韩国通关进口时的关税税率与最初的15%相比,下探明显,甚至部分产品享受零关税。此举进一步降低了该公司的韩国客户进口晋江食品的成本,助力公司韩国订单逐年攀升,也增强了晋江制造在韩国市场的产品竞争力。
业界人士表示,中国韩国自贸协定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扩大了“晋江制造”开拓韩国市场的空间。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国际贸易形势愈发严峻的形势下,自贸协定原产地证书在帮助晋江企业复工复产、开拓韩国市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了解,2021年1月至11月,泉州海关共签发中韩自贸协定优惠原产地证书3000多份、签证金额1.0亿美元,为关区企业争取进口方关税减免约500万美元,给出口企业带来极大的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