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金融广告 诱骗案例屡见不鲜
如今,金融广告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但为了博取眼球,金融广告乱象层出不穷,非法金融广告也掺杂其中。当前,消费者金融知识普遍薄弱、风险防范意识尚未成熟,金融广告在方便人们获取信息的同时,不法分子也会利用人们的行为习惯,通过各种渠道平台投放非法金融广告,导致金融消费者上当受骗,使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遭受侵犯。金融消费者应该练就“火眼金睛”,在接触广告时多维度考察,增强自身辨别能力。
张某通过户外小广告下载某投资APP,前期操作较为谨慎,仅投入少量资金,但当获取高额回报,且收益可立即提现后,张某就放松警惕,开始大量举债投入该投资平台。最近,张某发现APP内自己账户被冻结,致电客服询问,客服回应为了保证备付金安全,张某需向某私人账户转款1万元,账户才能解冻,张某按要求汇出1万元后账户仍未解冻。再次致电客服,客服声称因张某投入的资金量较大,需要再转入3万元,账户才能解冻,张某急忙到银行网点转款。A银行大堂经理发现异常,在了解转款理由后,确定张某遭遇了高息诱惑骗局,建议其向公安机关报案,及时挽回损失。
除了非法金融广告诱导资金被骗之外,更有不法分子假冒监管部门的名义进行违规宣传。王某系A保险某地区网点代理人,其在自家裁缝店门口私自张贴带有“年固定收益率7%、中国人民银行为指导单位”的理财产品宣传资料误导消费者。王某私自张贴的广告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指导单位,属于变相使用国家机关名义,违反《广告法》的禁止性规定;在产品收益回报方面,未按照《广告法》规定对相关风险进行合理提示或者警示。
非法金融广告
特征明显
承诺“投资理财回报显著高于同期贷款基准利率”、承诺“百分百本息保障”、承诺“只要一张身份证即可24小时放款”“无征信秒过”“无视黑白”“黑户秒下”、没有标明“投资有风险”字样……以上字样,便是非法金融广告的常见表现形式。
其具体可分为几类:投资理财类:快速致富、一秒转亏为盈、保底年化收益8%、保证获取高达10%的回报等虚假收益承诺。涉及个人信用类:“征信逾期修复”“征信洗白”“不良信用铲单”“不上征信”“中国人民银行认可的企业征信机构”等;融资贷款类:无抵押、无担保、借10万元利息才xx、最快当天放款、10秒到账、秒批贷款、只需身份证即可贷等形式。
辨别非法金融广告
有妙招
在看到金融广告时,消费者首先应当辨明金融广告主体是否取得相应的金融业务资质,金融广告的内容是否与所取得的资质保持一致。可以询问该公司是否具备发行金融产品和投放广告的资质,询问推销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格证明,询问产品存在的风险和目标群体。在不确定其真伪时,可以通过热线电话咨询第三方机构。
其次,在购买金融产品和服务之前,想一想广告中金融产品的风险在哪里,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多大,了解自身的风险偏好后再做出明智的决策。注意查看金融广告是否对金融产品或服务可能存在的风险有合理提示或警示,是否标明“投资有风险”等;金融广告是否对金融产品或服务的未来收益作出承诺,如明示或暗示保本、无风险、保收益等;金融广告是否夸大或者片面宣传金融服务或产品,是否在未提供客观证据的情况下,对过往业绩虚假或夸大。
最后,消费者应当保持学习姿态,与时俱进获取最新的金融理财资讯,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金融行为习惯,提升自身金融素养,良好应对不断变化的金融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