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b版:教育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课后延时“花样多” 关爱教师“有温度”

晋江扎实推进“双减”工作

课后延时有新玩法,学生乐开怀。

灵水中心小学创设教师子女“爱心屋”。

本报记者 蔡红亮 张之杰 董严军 文图

自秋季学期开学以来,“双减”政策在晋江落地实施已将近100天。晋江精准发力,发挥学校课堂主阵地作用,全面推行“5+2”课后延时服务,在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质增效,保障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促进晋江教育生态良好向上发展。

有亮点 延时新“玩法” 双减更提质

“老鼠仔,钻壁空;老鼠仔,钻壁空;一暝不困,蛲蛲动……一只一只想偷食,人人看见都卜掠。”昨日下午,西园街道小桥小学操场上,孩子们一边唱着家喻户晓的闽南童谣《老鼠仔》,一边开心地玩着传统游戏“老鼠钻墙洞”。

如此欢乐的时光出现在学校每天的课后延时服务时间。据了解,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晋江中小学纷纷根据自身特色,挖掘资源,优化“课后延时服务”内容,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提质增效。

“大家普遍认为,在高质量完成作业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加以锻炼,同时还要兼顾参与性和趣味性。最终,我们想到了童年时最常玩的传统游戏。”小桥小学教导吴珊瑚告诉记者,本学期以来,学校就落实“双减”作了周密部署,在课后延时服务的内容上下足工夫。类似跳房子、跳皮筋等传统游戏,大多包含了跑、跳、爬、平衡等各种动作的练习,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培养孩子生活、交往、竞争、合作等能力。各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各自选取五种游戏融入课后延时时间,让孩子从传统游戏中锻炼手眼灵活性,感受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官前小学的课后延时服务同样亮点多多。学校将社区传统产业——“竹编”引进课后延时的课堂,特别聘请社区民间竹篾师利用课后延时,义务教授学生竹编技巧,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同时由此拓宽学校劳动教育的广度。

“接下来,我们将持续努力做好课后延时服务工作,切实提高课后延时服务的效果和质量,让课后延时服务真正成为学校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学生喜欢的普惠性项目。”西园街道教育办主任陈金辉表示。

不仅小学,晋江各中学的课后延时花样也是层出不穷,学校充分发挥育人主阵地作用,让“双减”更提质。

这不,晋江一中、华侨中学就别出心裁,推出了导游社团活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五店市传统文化街区,化身“小导游”,轮流讲解,老师则在一旁提供专业补充。

“这样的课后延时服务很有意思,前期我们会主动查阅资料,了解这些知识,之后实地走访加深 我们对知识的了解,拓宽了我的知识面以及社交能力。”晋江一中、华侨中学初二学生黄怡凡说。

紫华中学的“双减”工作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学校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在做好“减法”的同时做好“加法”,打造快乐校园,获得家长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我们首先从‘减’字入手,创新管理,精简作业。”紫华中学校长蔡金聪介绍,学校近年来实施“预习案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课改实验,设计作业有层次,精选精练,学生绝大部分作业都可以在课后服务时段完成,不把疑难问题带回家,有效减轻了负担。

在做好“加法”方面,紫华中学增加了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开设了以俯卧撑、仰卧起坐、足球、篮球、乒乓球、中长跑、跳绳为主的运动项目。增加了自主阅读时间,充分利用校图书馆和阅览室,延长开放时间,有计划地安排各班前往阅读,落实阅读效果。此外,学校还设置欣赏经典影片时间,精挑细选爱党爱国、励志向上等方面的经典影片,加强对学生的熏陶。

“课后延时服务是落实‘双减’的重中之重,各校要从实际出发,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坚持‘一校一案’、因地制宜、因校而异、持续挖潜、创造条件,一体贯通课堂课后,着力推进提质增效,优化学校管理行为,确保课后服务(有意义且有意思)与课堂教学(有效率且有价值)、作业管理(有层次且有质量)成为‘师生成长共同体’,打造全面育人‘新天地’。”晋江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有温度 关爱教师从“三关”做起

日前,省教育厅组织遴选了各地落实“双减”工作的九个典型案例,其中,晋江市从“三关”(关心教师饮食、关注教师休息时间、关爱教师幼儿接送)做起探索关爱教师新举措榜上有名。

新学期以来,晋江在积极落实“双减”政策的同时,鼓励各学校因地制宜探索关爱教师的新举措。一些学校根据所处位置的城乡差异和具体条件,推出教师家庭晚餐、开辟教师爱心休息室、推行弹性上下班机制、为教师子女放学后提供看护等举措。

灵水中心小学共有75名教师,有20名教师子女就读辖区灵水中心幼儿园,2021年春季入学小班的就有12人。“我们的老师在为学生课后延时服务,那他们的孩子,我们应当给予关爱和照顾。”灵水中心小学校长许秀瑜介绍,学校特别腾出一个套间进行布置,购买了品种丰富的儿童玩具,创设教师子女“爱心游戏屋”。你瞧,现在一到课后延时服务时间,这里都充满了欢笑声,老师轮流看管孩子在游戏屋玩耍或到操场做户外游戏,既解决了教师因课后延时无暇照顾孩子的问题,又增进了孩子间的沟通能力。

灵水中心小学还利用暑期,投入20余万元对教师宿舍进行整修,添置生活设施,让教师有更加舒适的午休条件,教师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利用中午或下午任意一节空课时间小憩,为延时“蓄电”。“学校的举措很暖心,便利了我们的生活,让‘双减’更有温度。”教师蔡丽霞为学校点赞。

据统计,本学期晋江全市共有94%的小学为教师提供午餐,41%的小学为教师提供晚餐,还有18%的小学为教师提供三餐。其中,晋江市养正中学推出教师不间断用餐服务,永和镇群滨小学推出教师家庭晚餐,安海镇启慧小学为师生统一提供下午点心等。在关注教师休息时间方面,金井毓英中心小学推出“无条件”调休日,每位教师每个月都有一天“无条件”调休日;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优化校园会议管理制度,让教师在完成必要的工作布置及安排后,尽早回家休息。晋江还关爱教师幼儿接送,提供“爱心看护”。这不,晋江市第十实验小学就开辟教师子女托管室,教师互助轮流看护子女;金井镇毓英中心幼儿园的巾帼志愿者为周边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子女提供早教课程,提供爱心餐点,解决教师家庭接送子女的难题。

“从细微处入手关爱教师,让老师们轻松上阵,全身心投入‘双减’各项工作中,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提质增效。”晋江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有成效多措并举 “双减”落地有声

控制作业总量和时长、提高作业设计效度、完善作业管理监控机制、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确保课后服务时间和质量、全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行为……“双减”政策一出台,晋江迅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贯彻相关政策落实工作,措施力度前所未有。

当中最受关注的当属从秋季学期开始,晋江全面推行课后“5+2”模式。“学校结合今年5月晋江出台的中小学生五项管理,制定方案,马上执行,多方面发力,确保‘双减’政策落地落实。”晋江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双减”之下,学生的作业负担在减轻,课后活动时间大幅增加。一段时间以来,晋江各校使出十八般武艺,优化课后服务优质内容供给,既便利了家长,也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在推进“双减”过程中,晋江还先后制定发布了“双减”工作23条负面清单、义务教育学校“双减”课后服务项目参考清单8项65条等。

其中,负面清单明确规定了作业管理“十要十不得”、课后服务“六要六不得”、培训机构“七严格”,为全市中小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划清了红线,全面规范教育教学行为,进一步确保‘双减’工作落地见效产生积极影响。而义务教育学校“双减”课后服务项目参考清单的发布则意在让“学校受启发、老师手有招、家长知所责、学生在成长、社会共合力”,激活学校教育服务的“一池春水”,延展派生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万花筒”。

据悉,下一步,晋江将进一步完善措施,深入挖掘,认真总结,强化宣传,提炼可借鉴推广的好做法、好案例,为全省“双减”工作贡献晋江力量。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