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长高不到5厘米,长期在班级第一排,比同龄孩子甚至低龄孩子明显矮半头、长时间不买衣和袜……”当孩子出现上述情况,家长应警惕孩子是否患有儿童矮小症。近日,记者专访了晋江中医院儿科主任陈爱华,就儿童生长发育自然规律及相关注意事项为大家展开介绍。陈爱华主任坦言,“许多家长不知道儿童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其实,孩子矮小也算病,并且身高是可以科学管理的。”
案例
把“矮小”当“晚长” 错过最佳时机
12岁的小女孩朵朵(化名),今年读六年级了,身高却只有1.4米,这成了她自卑的来源。原来,朵朵一直属于班里较矮的女孩。因平时饭量较小,妈妈便认为她是营养不够所以长个慢。“平时我经常给她吃补品、炖营养汤,但都没有使她长高。”于是,朵朵妈妈带她到晋江市中医院儿科检查。检查结果令人遗憾,朵朵虽只有12岁,但她的骨龄已经很大,骨骺接近闭合。在陈爱华主任的询问下,朵朵道出,自己11岁时就已来月经,胸部也已开始发育。经过检查和询问,朵朵最终被确诊为“性早熟引起的矮小症。”
陈爱华主任解析说,“儿童矮身材病因多,性早熟可引发骨骺闭合。在门诊,常遇到一家人带孩子来询问是否可以长身高。寻找病因时,有不少孩子是因为性早熟导致骨骺闭合无法再长高,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也觉得很可惜。因为变声和月经初潮标志着孩子进入青春期发育后阶段,骨骼生长区(骨骺)已接近闭合,身高开始进入停长倒计时。”
陈爱华主任介绍,现在大部分家长还没有意识到儿童性早熟对孩子的影响。儿童性早熟是指女童在8岁前,男童在9岁前呈现第二性征发育的异常性疾病。性早熟会加速患儿骨骼生长速度,会导致提前生长,骨骺闭合加速,所以会导致孩子发育停滞。
提醒
关注儿童身高 家长要避免哪些误区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家长把“矮小”当成“晚长”,错过最佳的干预治疗机会;认为孩子矮小是因为缺钙、缺锌、缺营养,最终补出结石,影响孩子健康;认为自己和伴侣长得矮,孩子肯定矮,这一错误观念夸大了遗传因素的作用,放弃了长高的机会;轻信保健品、增高药,花了冤枉钱还延误治疗;误以为女孩初潮、男孩变声长喉结才开始发育,错过长高机会……
陈爱华主任介绍,儿童身高增长有两个规律。一是在婴儿期,主要靠营养增高;第二个增长高峰期在青春期,这个阶段提倡用纵向运动来增高。而且骨龄越大,对药物敏感性越差,疗效越差。年龄越长,体重越重,剂量增加,费用越高。治疗年龄越小,效果越好,花费越少。她特别提出,“国药准字产品没有增高药。有些增高药含有性激素,这种可能短期内让身高增长。但从长远看这是一种揠苗助长的行为,相当于提前性早熟。”
此外,咱厝人习惯在孩子发育时给其吃补药,希望孩子可以“高人一等”,比如田七、当归、党参等。对于这些“助长身高”的措施,陈爱华主任表示最好不要随意进补,有时反而会有反作用,加速骨骺的闭合。“有些中药方宣传效果好,长得挺快。虽然这时候长得快,但骨骺也闭合得更快,相当于缩短了孩子整体的长高时间。”
建议
合理监测身高 尽量早期干预
那么,儿童矮身材能够治疗吗?该如何治疗?陈爱华主任建议,家长应定期监测孩子身高和发育情况,比如,女孩子需要关注乳腺是否提早发育,月经是不是早于正常年龄;若女孩在8岁前出现乳腺增大,男孩子9岁之前睾丸增大了就属于性早熟。一旦发现孩子矮小,要尽快去正规医院的儿科内分泌门诊或者生长发育门诊进行诊治,这需要专科医生询问详细的病史、全面的体格检查及必需的化验检查后,经过综合分析,制定切实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陈爱华建议,“首先,我们应该在每个特定的时期给孩子做身体检查,观察孩子的身高增长速度。在孩子一岁以内,可以每三个月检查一次,当孩子一岁的时候,可以延长到六个月检查一次。其次,如果孩子只是简单的矮小,就必须采取正确的方法。保证孩子的充足睡眠,营养也必须平衡,经常到户外参加体育锻炼,保证孩子每天的日照暴露时间,从而促进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