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诗人、勘误家、老年大学教师……谈起咱厝78岁的徐松,他一人身上有着多重的身份,最令他引以为傲的是自己的教师身份。
在晋江执教24年,每次看到晋江教育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退休在家的徐松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从走上三尺讲台的第一天起,他就满怀热情,将心中的炽热之情无私地奉献给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晋江的美术教育事业。
深研绘画透视原理
1943年,徐松出生于安徽。8岁时,他在镇上书画装裱店里看到有人在画画,觉得有趣,便在回家后 “乱涂乱画”起来。上世纪60年代,老家文化馆的馆长借了本《透视学入门》给他;从此,他走上学习透视原理的道路。
1993年,徐松从安徽调来南平,后又于1997年调来晋江教书,他曾任教过中小学及省业余美术学校。课堂上,他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达·芬奇“透视是绘画的缰和舵”的名言,强调透视学对绘画的重要性;退休后,他还继续返聘回校,一直到前年才正式退休。如今的他已有78岁,仍坚持发挥余热,在晋江老年大学以透视为重点教授绘画课程。
徐松介绍,自己深挖透视原理已有半个多世纪,并在潜心钻研后,出书《透视与绘画》。那么,什么是透视原理?“透视是绘画中的科学,掌握透视原理是学习绘画中最应该掌握的知识。透视原理之于绘画,就像楷书之于书法,是基础,也是必须牢固掌握的知识点。近大远小、远虚近实,学透视本身也就是在学数学中的投影几何学。”徐松介绍,“绘画中的透视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形体透视,另一方面是空气透视。主要就是形体透视,形状要准,往往人家欣赏画面时,首先要看画得像不像。怎么画得像呢?根据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在处理画面时,近处要画大,远处要画小。大到什么程度,小到什么程度,这就要用透视方法来解决。”
爱给美术教材“挑刺”
面对自己视为一生挚爱的绘画艺术,徐松显得异常的认真细致。一次,一名学生请求徐松为其推荐有关美术辅导教材。他欣然同意。但到书店翻阅了市面上不少出版社的美术教材及大学美术教材后,徐松却不由得皱起了眉头……为此,他干脆将多本有关教材以及大学美术教材掏钱买回。
令徐松皱眉头的是什么?原来,当他开始认真研究翻阅书籍时, “竟然发现有不少大学美术教材也出了错,不少示范图都不符合透视原理。有些知名出版社刊发的教材,也都出了错。”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他把买回的大量教材,细心审阅,并用红笔细心地标注解析出错的地方、原因等。他认为,“比如,在《设计素描》一书中,正方体的距点不对,造成立方体超出视圈范围;三点透视的举例中,教材内把地平线错写成视平线……”
“美术教育有陶冶情操、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及欣赏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对于学生将来生活及工作,都是十分有益的。我对其进行勘误,不是为了故意找茬。是因为哪怕只是一本教材出错,影响的却是莘莘学子。”他的细心“挑刺”,也得到不少出版社的回复。《设计素描》一书的出版社回复,对教材中出现此等错误深表歉意,同时感谢徐松的专业意见,承诺以后会更认真严肃地对待书籍,积极做好校对工作。在重印《设计素描》时,会对其中的所有错误进行更正。
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会员、泉州市艺术馆研究馆员朱煌连是徐松的友人,写诗《印象徐松》赞曰:“……难能可贵这棵松,刚正挺拔不盲从,市场教材出漏洞,担心学子被愚弄,悉心严谨勤勘误,德艺双馨受尊重。”
秉持着一名人民教师教书育人的严谨态度,徐松特意去晋江老年大学学了三年的电脑课,自己敲着键盘,将毕生研究写进书中,最后写就了两本关于透视原理的书籍。这两本书,他分别取名为《透视与绘画》与《诗情画意》,主要内容就是介绍绘画中的透视原理,以及方法的运用。他还将自己的书,捐献给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皖西学院、晋江一中、晋江二中、陈埭民族中学、西滨中学及上海图书馆、晋江图书馆、芜湖图书馆等。
“用美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
徐松一生从事教育工作,以画为伴,目睹了晋江教育的飞速发展。如今,已经退休在家的徐松对于美术教育事业仍十分关心。他说,教师是他热爱的职业,绘画是他毕生的追求。如今的他仍在题诗作画。他说,“这就是艺术的魅力,让我在有生之年,老有所乐,乐在画中。”
当记者问及有何教育理念可供分享时,他说:“每个不同阶段的美术教育,都体现出了它的不同点。比如,小学教育分低年级、高年级,但低年级的同学还不能理解透视原理。对低年级的学生,我们只能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对美术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地发挥,稍加指导。对于高年级的同学,可讲授简单的透视原理,让他们对专业美术基础有个初步概念。初中生、高中生的理解能力是非常好的,已经可以教他们形体透视和空气透视的原理了。此外,绘画爱好者当中,老年人水平参差不齐,只要教好他们用简单的透视方法,画山水、画建筑风景才能得心应手。”
此外,徐松表示,美术教育在他看来不是单纯地教会学生画什么、怎么掌握绘画技法,而是让学生在学习构图、色彩的过程中,提高欣赏不同景致、不同色彩的能力,从而心情愉悦。学生心情愉悦,那么在学习中就不会有太多的难题,学习将不会成为问题。开启学生欣赏美的眼睛,体会生活中的每一瞬间,拓宽学生的视野,不是局限在单一的空间。这为孩子将来的自我心理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方向,让他们学会用美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