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标:晋江安海 南安水头
价值:安平桥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运输网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它是泉州与广阔的南部沿海地区的陆运节点,体现出海洋贸易推动下泉州水陆转运系统的发展。同时,安平桥的建成是包括泉州官方、宗教人士、商人及平民共同参与的结果,既体现了宋元时期泉州多元社会结构对海洋贸易的贡献,又反映了海洋贸易给泉州社会带来的经济繁荣和财富积累。
整体介绍:安平桥位于泉州城西南方向30公里的晋江安海镇与南安水头镇交界的海湾上,因桥长五华里,俗称“五里桥”,为中国现存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
安平桥始建于1138年,建成于1152年,桥体为东西走向,桥长约2255米,桥面宽2.9米~4米,条石铺就,两侧护以花岗岩栏杆,共有石砌桥墩360座,有长方形、单尖船形、双尖船形等式样。桥墩之间横架巨型石板作为桥面,石板长5米~11米。
安平桥上及周边建有多座附属建筑。桥东端建有瑞光塔、桥头亭、桥中的水心亭,桥西端有海潮庵。桥身中段水中还筑有4座方形小石塔,均起到护佑商旅平安的作用。
安平桥的桥墩基础采取“睡木沉基”法,即在打入海底的木桩之上再横卧一层木桩,其上再砌筑石桥墩。这一做法既可加固地基,又可使地基平整。由于桥跨越多个港道,港道有深有浅、水流有缓有急,设计者非常注意港道地质的变化,根据海潮洪水的流速、流向和地质条件的不同,在不同位置分别设置长方形、单尖船形和双尖船形三种桥墩,因地制宜。这是海洋贸易带动的泉州大量桥梁建造实践中积累、发展出的先进技术。
安平桥作为中古时代世界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为研究我国的桥梁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