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b版:本地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巧放哨、勤传信、勇救人……

红色“小鬼队”挑大梁

本报记者 许春

昨日,天色渐晚,回忆起70多年前的斗争经历,88岁的退休教师刘唐彪思绪潮涌。在晋江东石塔头党支部的带领下,年少时的他加入了塔头红色“小鬼”队(儿童团),见证了曾经的峥嵘岁月。

“当时,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放哨、送信,为地下党员传递消息。”打开尘封的记忆,曾经的经历在刘唐彪脑中逐渐清晰。刘唐彪说,那时候,他在塔头中山学校(塔头地下交通站)读小学。老师会教大家唱《在太行山上》《松花江上》等革命歌曲,学校的革命宣传活动也比较活跃。

1947年,随着革命斗争形势的发展,塔头党支部决定组建儿童团,利用少年儿童行动方便、不容易引起敌人注意的特点,参与通信联络、探听敌情。平时在学校里表现积极、活泼机灵的刘声鸿、刘天相、刘桂水等6位同学成为首批加入的成员,因为大家都是孩子,这支特殊的队伍被称为“小鬼队”。刘声鸿任“小鬼队”队长,方便传递信息。

“我和当时的塔头党支部书记刘维长是邻居,党支部开会的时候,经常让我去叫人,后来我也加入了‘小鬼队’。”刘唐彪说,当时老师、村民(地下党员)经常跟大家讲国民党反动派抓丁抓夫、欺压乡民的故事,动员他们积极为乡里出力、跟敌人做斗争,“小鬼队”逐渐发展壮大。

1948年农历正月十四,以调解封建械斗为名,国民党反动派50多人进驻塔头,企图打击革命力量。在分批隐蔽撤退中,学校教师、党员何邦基被敌人用枪打伤,藏匿在村中。在紧张情势下,“小鬼队”成员担负起了侦察敌情的任务,队员们分布到村中4个主要路段,为党支部及时提供敌人的动向。根据“小鬼队”送来的情报,党支部利用敌人注意力比较分散的傍晚时分,在刘声鸿、刘天相等人的接送和掩护下,成功把何邦基转移出村,最终送到了石狮联络站进行治疗。

在刘唐彪的记忆里,他还对另一起事件记忆犹新。

1948年春开学后,国民党派来的新校长丁某常利用课余时间,向学生们打听刘廷竹、刘基固(均为地下党员)等人的情况。“小鬼队”成员将此情况传递到塔头党支部后,引起了该支部的警觉和重视,委派“小鬼队”加强对丁某的监视。

在学期未结束前,丁某突然收拾行囊,以到县里开会为名,借故离校。“小鬼队”成员立即将此情况传递给支部。在丁某离校当天,他挑选了2名学生刘廷皮、刘家托(均为“小鬼队”成员)帮忙挑行李,“小鬼队”对其动向了如指掌。在此人即将走到村口时,获知消息的塔头党支部党员将其拦截,防止了塔头革命力量相关信息的外泄。

在后来国民党的报复行动中,刘廷皮、刘家托2名“小鬼队”成员及塔头保甲长等共18人被押往泉州监狱审讯。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年仅十三四岁的刘廷皮、刘家托守口如瓶。最终,在党支部和全村各阶层人士的共同努力下,被捕的18人被安全释放。

新中国成立后,“小鬼队”成员在党的培养下,走上了不同的岗位,有10多人成长为县、区等机关及有关部门的优秀青年干部。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