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供更为优质的适老金融服务,今年初以来,众多银行不仅纷纷升级传统厅堂服务,以适应老年人的实际金融需求,还频频“走出去”,让“有温度”的金融服务走到老年人身边,宣教金融知识和提供上门金融服务。
在频频升级适老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如何将现金管理、专属服务、智慧金融等与老年人群紧密结合,让其更方便、更安全地使用金融服务,已然成为各家银行机构“各显神通”的关键点。
现金管理: 尊重老年人的使用习惯
电子支付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支付方式遭受到一定冲击,部分商家甚至出现了拒收人民币现金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的支付体验。事实上,任何拒收现金的行为,既损害了人民币的法定地位,也损害了消费者对支付方式的选择权。
目前,现金支付人群中,老年人占据了不小份额,如何在现金管理中提升适老金融服务,正是关键点之一。据了解,当前各家银行明确要求网点柜面服务严禁出现拒绝老年人办理、拒收现金、拒绝银行卡支付等歧视行为,保障老年人接受传统服务的权利。柜面之外的老年人服务,厅堂服务人员须优先引导,及时开展智能机具、ATM存取款机的配套协助服务等,帮助老年客群进行正确操作。
不少商业银行针对老年人的使用习惯,保留仍在使用中的纸质存折、存单等老年人熟悉的服务方式。今年4月份,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银行保险机构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通知》也表示,商业银行不得强迫老年人使用银行卡,不得强制老年人通过自助式智能设备办理业务,不得违规代替老年人操作,不得对老年人使用柜面人工服务设置分流率等考核指标。
专属服务:
“引进来”和“走出去”
考虑到老年人群的特殊需求,在升级适老服务过程中,强化厅堂服务流程和完善厅堂服务设施成为各家银行的共识。
以民生银行为例,对于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特殊群体,该行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开设“爱心窗口”柜台,提供全流程“一对一”服务,确保老年人业务“一站式”办结,并通过远程银行、移动运营设备等多种渠道为老年人提供远程服务或上门服务。同时,该行提供无障碍通道、爱心座椅、服务引导指示牌、饮水机、免费雨具、免费手机充电器等适老设备,配备应急药品,如创可贴、纱布等,专人保管,及时供应,围绕各区域、各网点的定位,打造适老金融的特色服务。
当然,不止停留于厅堂服务,各家银行还纷纷“走出去”,为不便出行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完成开卡、账户挂失、密码修改等多项业务的办理。以晋江农商银行为例,该行在村口小卖部、卫生所等交通便捷、人流密集的场所布设100多个金融服务便民点,为该行网点服务未覆盖区域持续提供金融服务,支持银行卡取现、修改密码、缴纳水电费、通信费等服务,以满足老年人的金融需求。
此外,各行也抓住各种活动契机,为老年人普及金融知识,让更多老年人了解更多金融智能技术,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智慧金融:
打造专享手机银行
创新适老服务的另一个关键点,便是对于智慧金融的广泛普及。以往,不少老年群体办理一些基础金融业务时,仍要到银行网点进行办理,但这些服务在手机银行APP上早已实现。
为了让更多老年人享受智慧金融的便捷性,在普及智能技术的同时,各家银行同步打造老年人专属的手机银行。
如兴业银行通过分析老年客户的常用业务及使用习惯,全面梳理老年客户使用移动支付的问题和困难,推出老年客户专属的“安愉版”手机银行,使其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享受金融服务。据悉,“安愉版”手机银行界面整合了老年人常用的账户查询、存款、理财产品等功能,贴心提供大字号显示,流程及交互设计更贴合老年人使用习惯。支持老年客户刷脸登录,省去输入卡号与密码的环节,流程更加方便快捷;创新“能听会说易搜”服务,提供语音识别辅助输入,支持老年客户通过语音输入转账要素,提升转账操作的便利性;支持语音播报资产情况,解决视力不佳的老年客户使用手机银行的问题等。
民生银行也聚焦老年人常用的金融产品,专为老年客群量身定制了手机银行“至简专版”。据介绍,“至简专版”手机银行聚焦老年客群常用功能,超大字体显示,更加清晰;常用服务定制,更加简约;便于老年人操作,更加贴心;并能针对老年客群金融服务需求,智能推荐适合的稳健性理财产品。各分行结合老年客户特点差异化配置金融服务产品,突出安全、稳健,打造财富安心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