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01b版:菲律宾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70岁磁灶吴松森:

巧手匠心传承千年制陶工艺

一个寻常的午后,在晋江市磁灶镇岭畔村的“磁灶镇陶瓷文创工作室”内,四五位巧匠时而谈笑风生聊起往事,时而埋首细心地制作陶瓷,一件件精美的陶艺作品呼之欲出……阳光洒进工作室内,斑驳的光影跳动着,千年陶瓷之都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

磁灶是历史悠久的陶瓷之乡,因“瓷”与“磁”谐音,故称呼“磁灶”。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磁灶制陶手工业者不计其数。作为磁灶制陶发源地之一的岭畔村,至今仍有熟悉传统陶瓷烧制技艺的老师傅近百人,他们为传统陶艺的传承和发展付出艰辛的努力。因为生活习惯的变化及技术的发展,很多人纷纷转行,也有的老匠人离世,只有一小部分人仍在坚守。其中,工作室内的70岁党员吴松森,便是村里公认的一把“好手”。

本报记者 黄海莲 文图

16岁学艺 70多道工序样样精通

16岁那年,因为兄弟姐妹多,家里经济困难,吴松森便立志拜师学习陶瓷烧制技艺。正式进入制陶行业后,吴松森师承当时岭畔制陶师傅吴九娘。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最初当学徒三年多的时间,他干的都是最苦最累的活——挑水、打扫、晒陶瓷,且没有任何工资收入。“刚开始没有练手的机会,主要是窑有限,且师傅也多,上班时没法练习,得了空就在一边看着。只有等中午师傅去吃饭,才能自己揣摩着学做东西。”吴松森微笑着谈起当时的经历,“跟着师傅,从盆、钵等日用小陶瓷做起,到学会水缸、酱壶等大件器具的制作工艺,直到3年学徒工之后,我才正式成为岭畔陶瓷厂的一名拉坯陶瓷工。”制陶师傅需要眼到、手到,细心、耐心地捏塑成型,还需要长期在高温窑火边工作。但对于天资聪颖的吴松森来说,学会技艺才是关键。学习技艺的过程中,他并不觉得苦。用心的他,慢慢地学会陶瓷拉坯、上釉、晾晒、装窑、烧制等70多道繁杂工序,被公认为“好手”“能手”。记者了解到,此前,为提高陶瓷的品质,磁灶陶瓷联管处每季度都会对工匠所制的陶瓷制品进行质量比拼,产品只有达到70%~80%的良品率才算合格。刚开始,吴松森的陶瓷制品质量并不理想,但他不曾言弃,刻苦钻研练习,最后他的陶瓷制品良品率达到99%,所做的陶瓷制品获得磁灶陶瓷联管处颁发的优质产品荣誉称号。

坚守55年 泉州市级非遗传承人

过去,手工陶艺是陶工赖以养家糊口的手艺,陶艺产品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容器。然而,在飞速向前的时代浪潮里,老手艺被现代化的产品替代,慢慢沉寂。当吴松森要大展拳脚时,传统手工制作的陶瓷却因市场冷淡慢慢淡出历史舞台,岭畔山头窑场内外昔日繁忙的景象也不复存在。

从1982年起,随着机器代工的兴起,能力较为突出的吴松森转为从事陶瓷厂的管理工作,担任陶瓷厂生产厂长。吴松森并没有停下脚步,心系制陶技艺的他不愿将这个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断掉,仍期待有朝一日将磁灶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下去。

1991年至2010年,吴松森在岭畔村自办陶瓷厂。1998年,他到广东佛山经商,听说佛山有个石湾陶瓷展览馆,专程前往吸取创办陶吧的经验,并在展览馆参加制陶展演。

正是对于制陶技艺的坚守和传承,2017年,吴松森被评为第七批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磁灶陶瓷烧制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至今,他仍坚守在一线,积极推广传统陶艺文化。

不吝授徒 传播传统陶艺文化

为传承发展磁灶陶瓷烧制技艺,吴松森深入学习、不断提升自身技能,并不吝教授徒弟,还创新地以“参观、展示、制作体验”等形式,吸引制陶爱好者,借此传播传统陶艺文化。

从2012年起,从基层到管理再重回一线,吴松森与吴连生、吴炳峰、吴康为等人,开始在磁灶窑陶瓷烧制技艺传承基地担任陶艺传承师,进行常态化免费教学。

此外,他还积极推进传统陶艺进校园,吸收年轻学员,培养传承人。每周三、周六,他都会到岭畔小学四点钟学校,义务教授小学生学习陶艺;每年还去泉州师范学院开课,教授学生。早在2016年5月,他就到泉州职业技术大学教授手工制陶技术。2018年,还联合该学院设立“磁灶窑”陶瓷烧制技艺传习所。

不久前,吴松森协同工作室匠人们,一起为村内小学生参加福建省级的机器人比赛作品制作了机器人的外壳,并拔得头筹。“这个机器人有着陶瓷外壳,里面却是智能的设备,能说话的。”吴松森介绍,眼神中满是自豪。

他还积极推广传统陶艺文化,曾为中国矿业大学、福建电视台《味解之谜》栏目、“全景中国·晋江城市周”中外媒体采访团、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实践队、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海峡卫视“海上丝绸之路”泉州申遗专题片拍摄组等单位团队展示磁灶陶瓷烧制技艺。据不完全统计,吴松森平均一年为上万人次展示和传播传统陶艺文化。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