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由本报记者 李玲玲采写
5月15日,一场题为“穿越古镇·保护古城”的徒步活动在晋江安海拉开帷幕。当天,200多名参与者不仅“打卡”了安海的古迹、古建筑,沿途还观赏了打铁、卷烟、扎结花、弹棉花、虎仔香袋、木艺制作等老手艺展示和安海传统民俗嗦啰嗹表演,更有土笋冻、菜粿、捆蹄等安海小吃可以品尝。
记者了解到,这场“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动,由安海文化创意发展协会(以下简称“安海文创协会”)策划执行,通过将安海诸多的民俗元素有效串联,让参与者体验了一回徒步文化深度游,领略原生态民风民俗,了解当地历史人文古迹,获得参与者的连连称赞。
“创意就是要让大家在短时间里记住你的价值,这样的创意才有意义。”在安海文创协会执行会长林荣宗看来,发展文创就是要深入挖掘当地的历史,把文化尽可能地融入一个产品、一段故事、一场表演中,让人们在接触与体验中感受其背后蕴涵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为此,自2016年6月安海文创协会成立以来,就致力于本土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创新,策划执行了近百场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打造了一个个响亮的古镇文化品牌。
“比如安海党委、政府组织策划的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已经成为安海三大节庆品牌。”林荣宗介绍道,三大节庆期间,开展的嗦啰嗹、水中抓鸭、博状元饼、白塔点灯、烧塔仔、攻炮城、花灯展、猜灯谜等本地特色民俗活动,每年都吸引数十万人参与。而穿插其间开展的各类书画展、摄影展、学术论坛、文化沙龙、文创市集、紫砂壶展、陶瓷展、诗歌音乐会等活动,也受到群众的广泛关注,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安海三大节庆品牌之一,端午民俗旅游文化节早已被列为“海峡论坛”子项目,成为安海古镇文化的新名片。
除了挖掘推广传统文化,打造安海文创品牌之外,安海文创协会的成立,也为本地文创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泉。“协会成立后,我们连续多年组织会员参加厦门文博会、泉州文创市集,并依托安海文旅公司,参加各地旅游博览会,为本地文创企业搭建推广平台。”安海文创协会秘书长杨怡鑫表示,协会还积极推动本地文创“走出去”,多次组织会员赴日本、菲律宾,以及我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进行考察交流,学习和吸收优秀的知识和经验。
“感谢安海文创协会提供的展示平台,使公司的文创潮品能够走出去,让更多人知道非遗剪纸创新花灯,同时也使我们更加坚定了走创新花灯道路的决心。”泉州市金砖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丽真表示,该公司原先是一家传统广告传媒公司,加入安海文创协会之后,得益于协会提供的平台资源,让公司创作的文创潮品《状元灯》获得大量关注,不仅吸引了央媒及各大媒体的宣传报道,同时也助力文创产品远销全国各省市。
无独有偶。鸿江盆景生态园负责人吴明选表示,加入安海文创协会后,在一系列的文化创意交流与学习中,他逐渐萌发出农业发展的新思路,陆续将研学、培训与校企合作等形态融入原先经营的经济农业中,开创了除盆景经营之外的,以农业经济作物为主,集技能培训、研学旅游、展览策划为一体的新型文旅产业。目前,鸿江盆景生态园已是泉州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泉州市中小学校研学实践基地、晋江市休闲农业示范点、晋江市研学教育基地,并成为多家中小学校的教育培训基地。
记者了解到,在协会的促进带动下,不仅先后涌现出金砖文创、760文创、石将军文创、云景文化、千钧堂、五间张、鸿江盆景等一批在当地及各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同时,会员在各级比赛中也荣获多项荣誉。2016年,会员许建宁设计的闽南民俗布贴画——嗦啰嗹等跻身“福建好礼”百佳旅游商品,其作品在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展中获得金奖。副会长吴明选选送的盆栽“君子澍”在全国第九届花卉博览会中荣获“两银一铜”的荣誉,并获评2017年“福建好礼”百佳旅游商品。2017年,会员蔡照珑、林远进被评为“晋江市文化产业十大新星人才”。在此过程中,协会自身也接连获得一系列荣誉——2016年,安海文创协会获得国家旅游局颁发的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2018年,获评泉州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在林荣宗看来,安海文创协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接下来,如何更好地发挥协会作用,带动安海文创产业,甚至晋江文创产业向前迈步?林荣宗也在不断思考。“我认为,未来文创发展的关键,需要我们站在更高维度来谋划,比如在整个区域内打造一个大的文创IP。”林荣宗表示,安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可以深挖提炼独具特色的安海元素,再把它们结合起来,打造属于安海的文创IP,通过文商合作将它推广出去,从而达到双赢。
据介绍,协会现有300多个会员,业务范围涵盖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演艺娱乐、文化旅游、报刊服务、出版印刷、广播影视、文化会展、广告、工艺美术、教育培训等11个领域。目前,协会根据各个会员的专长,将他们分成多个兴趣小组。通过小组的方式,让会员们对安海的历史文化进行再交流、再研究,以及开发出更多新的文创产品,策划组织更多原生态的节庆活动。
融合晋江元素 创新非遗技艺
文创问答
郑银聘13岁开始成为木雕学徒,是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潘山庙宇木雕)代表性传承人,也是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第五批“泉州工匠”。从艺50余年来,郑银聘不但全面继承了潘山木雕艺术,木雕作品先后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金奖等奖项,而且不断创新,将木雕技艺带到台湾300多座庙宇,并远播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本期,记者采访了郑银聘,听听他对“文创”的看法。
●您觉得晋江的区域文化有哪些不一样的特色?
郑银聘:晋江于唐开元六年(718年)置县,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历来是泉州府首邑。中原文化、海洋文化、闽南文化、华侨文化、宗教文化在此交融汇集,造就了区域内文化遗产丰富且多元。例如,南音、掌中木偶、高甲戏等民间文艺蜚声海内外,还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世界仅存的摩尼教遗址草庵、保存完好的海底古森林遗址、千年古刹龙山寺等文化景点。
●在您看来,晋江文创产业的发展,应该如何找准发力点?
郑银聘:我觉得文创产业首先要从创意入手,融合闽南元素及晋江独特的历史文化元素进行文创设计和品牌推介。例如,可以以晋江的城市精神(爱拼敢赢)、特色旅游景点(草庵、五店市、安平桥、龙山寺等)、民俗非遗(南音、木雕等)、地方美食(土笋冻、炸菜粿、拳头母等)、赛事活动(马拉松、世中运)等城市文化符号为创意题材进行晋江城市文化升级设计。
2017年10月15日,晋江市获得第18届世界中学生运动会举办权。我就以“球类运动”为主题,采用红花梨木材,雕刻出排球、橄榄球、足球、篮球,作为世中运文创产品。我希望用自己所擅长的技术,做出晋江本土文创工艺品,让木雕文化走出去,也用自己的方式为世中运出一份力。
●作为一名工艺美术行业的领军人,您觉得应该如何带动非遗保护传承与产业化协同发展?
郑银聘: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很重要。现在,我会定期到晋江职业中学、潘径中学等学校讲课、培训,同时也在泉州师范学院成立教学实践基地。我希望推动木雕技艺进校园,增进学生对木雕技艺的了解,并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从中再培养出一批手艺人,共同将传统技艺发扬光大。
除了技艺传承之外,我们也希望探索卓有成效的产业化发展之路,促进非遗的繁荣发展。今年7月底,全新打造的“潘山木雕之乡技艺传承基地”将正式对外开放,届时将成为厦漳泉“闽南金三角”的传统手工艺特色旅游观光点,不仅能够为全省乃至全国的院校师生提供丰富的观摩实践场所,同时也为打造“全福游、有全福”品牌项目增加一处乡村旅游与第一产业融合的网红打卡点。到时候,艺达木雕的到店参观人数将有望突破1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