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多少人知道,京东“6·18”一开始其实叫“月黑风高”,是一种在店庆日深夜推促销产品以回馈忠实用户的活动,这就是“6·18”的雏形,也是十多年来电商大促的狂欢主旨。打折促销、让利回馈,商家们拼命赚吆喝,消费者深夜蹲点疯狂买单。
于是,18年来“6·18”大促,从京东个人秀变成全平台商家大促,不变的是“6·18”年中大促这个主旨,变的是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促销方案。更让人应接不暇的是,几乎月月有节点,随时有促销。
而“6·18”大促前后转变的根本原因,是为了适应新时代用户消费行为的崭新变化。
与十几年前的零售市场相比,新时代最大的不同是用户代际的更迭,这必然会带来消费行为的改变,比如年轻一代消费行为的碎片化,对新品类和新品的追逐,在购物前易被内容种草。电商平台为抓住年轻一代用户,同时也为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也开始了新一轮布局,而关键方向就是全渠道、新品类和内容化。
天猫、京东不再是“二选一”的主流战场,拼多多、抖音小店、小红书商城、得物、腾讯惠购等各式各样的平台正在不断涌现,它们有的是兴趣电商,有的是直播内容型电商,有的是团购型电商……还有大量的主播品牌,或许总有一样符合现在年轻人。
当本土品牌还在大势扩品,美其名曰为了守住流量的时候,再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6·18”大促有一大批新品类脱颖而出,销量创新高,如大码文胸、鸡肉零食、果酒、梅酒等等,它们不仅有个性化视觉,还牢牢抓住了年轻人的喜好,敢于求新求变,于是,它们正在慢慢掠夺原有老品类的市场,或者下一个就是本土企业的“某一块江山”。
“我们还是在卖货,在打折,在拼价格战。”这么多年过去了,每每谈及我们的竞争力在哪里,不少业内人士都会吐槽,好听点就是供应链有优势,换个说法就是吃老本,我们大多数企业的营销模式还停留在铺渠道、做促销、打广告。可殊不知,如今的广告,不再那么赤裸裸,年轻人喜欢品牌在社交媒体上与他们对话,可大多数企业不舍得,在他们看来,那是摸不着看不到的东西,与其这样,还不如多做点让利折扣……
接下去,不管是“月黑风高”“星空灿烂”,还是“6·18”年中大促,抑或是“双11”大促,这些以大促降价吸引人的做法已经过时。未来,品牌商家还需要多跟年轻人对话,找到他们购物的真正需求,才能让品牌在存量时代找到新增量、新赛道。
本报记者 蔡明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