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暄恒(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四年7班)
“有几间厝,用砖仔砌,看起来普通普通。时常出现我的梦中,彼就是我的故乡。”每当收音机响起闽南语歌曲《故乡》,作为闽南儿女的我,脑海中总是立刻浮现出那一片红砖瓦厝,更何况客居海外的游子了。故乡的云,故乡的人,故乡的家,故乡的厝,就是他们心中最深的牵挂。
我生在闽南,长在闽南,常在假日穿梭于五店市、梧林传统村落,一栋栋富有闽南特色的“皇宫起”“番仔楼”令我惊叹,一个个华侨捐资捐物的感人事迹令我敬佩。我也时常在思索,是什么让华侨们对家乡如此念念不忘?学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福建读本》“八闽建筑”单元中的“闽南民居”一课,让我对闽南民居,对侨乡文化、华侨历史有了新的认识。
书中介绍,许多出洋谋生的闽南人渴望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竭力追求建筑的规模和气派与外部装饰的华丽工巧。他们把在外辛苦所得攒回乡里,建成一栋栋中西结合,富有美感的“番仔楼”。这是回乡建楼的骄傲,这是荣归故里的自豪。正因如此,晋江在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同时,也保留了部分传统民居,就是为了留住乡土气息,留住闽南文化,也留住海内外咱厝人对“家”的思念。
我们的城市越来越美丽,我们的根仍在,这一栋栋的红砖厝、番仔楼在诉说着先辈的故事,诉说着华侨们的奋斗痕迹。“摇篮血迹”——故乡,才是海内外晋江人心底永远的家。
“月娘月光光,起厝田中央……”是谁家响起的《月光光》呢?还是游子们“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吟唱?那红砖古厝,那燕尾脊,那剪瓷雕,那番仔楼……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皆已入梦。
指导老师:王丽珠